>>>> 戳上面關注我們
作者|黃橙子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十分心理主創
忍不住想分享一個好消息!
所有購買了幸福研習社音頻產品的小夥伴們:
我們的小程序第一時間上線了!
從此可以方便聽、自由聽!
歡迎搜索小程序「幸福研習社」
tips:使用小程序,微信需更新至最新版本
親人的愛裡,我們常常看到自己的不好
我媽媽從不表揚我。她的理由是,「你做得好是應該的,不表揚你,就是怕你驕傲。」
我媽在家幫我帶孩子的時候,我說,媽,你的菜做得太鹹了。她立馬不高興了,哪裡鹹,你就是挑,你不說你媽多辛苦,還這麼多意見,我大老遠來的,看,真是嬌兒不孝啊……
我心裡的第一反應是,說你菜太鹹,跟不感恩,這是兩回事。你辛苦我心裡當然知道,我只是沒說,我就說你能改的呀。
這個第一反應竟然跟我媽的邏輯一樣——好的不說,壞的說出來讓你改正。
但我肯定,我媽要是真聽到這話,非一腳把我踢出去不可。
我考上重點中學的那一年,拿回通知書。我以為媽媽會十分高興地表揚我一番,畢竟,這算是人生大事了吧,小事不表揚也可以。結果,我媽媽默默地嗯了一下。
我心裡想這是幾個意思?但是我在裡面房間做作業的時候,聽到她跟隔壁來串門的阿姨說,我們家的孩子我都沒管過,自己考上了重點中學,替我們省不少心。
媽媽啊,不偷聽,還真不知道你對我滿意啊。
但這畢竟是少數能幸運地偷聽一下的時候,大多時候我從我媽那兒收到的信息是,你這個孩子,總是不夠好,讓人操心。就算成年後,我依然感知自己壞的一面多過好的一面。
我媽幫我照顧孩子,從老家來北京。我單位離家遠,北京又太大,我天天晚上在他們吃過晚飯之後,才能到家,然後馬上就是孩子該睡覺了。我媽自然是心疼我家裡家外的忙,但每天回家,她最終說出來的話是,「你就會工作,你自私,沒管好孩子,將來會後悔的。」
後來,我離職在家管孩子,她又隔三差五地說我,你還是找個工作,女人啊還是得有錢,你看看你同學誰誰誰,現在房子都買了好幾套了,她爸媽又出國去玩去了……
我忍無可忍,「媽,你到底要我幹什麼啊?!」不知道的以為你是來「惹事」的,這下,職業女性和全職媽媽的內疚感我都有了,你不說你是來幫忙的,我還真感受不出來。
從不向親人求助的我們
諮詢師問我,你有煩心事的時候,跟父母說嗎?
我把頭搖得像撥浪鼓一樣。不說,不說,說了他們情緒更不穩定,我自己都不穩定,再加上他們就更麻煩了。
他繼續問,那有什麼親戚長輩可以支持到你的嗎?
我又把頭搖得像撥浪鼓一樣,沒有、沒有,我們親戚聚會一般是打麻將,沒有聊心事的。
我以為就我這樣,有事忽略家人,只找朋友。
我問一個80後朋友,說說你記憶中對你有情感支持的長輩是誰?她想了半天,說沒有。我說再想下,她勉強說我爸爸和奶奶吧,也不能說是支持。只是他們是放養,我跟他們相處放鬆,比一般的人「攻擊性」小點。(你聽聽這用詞,「攻擊性」!)
今天,我發現最能說明長輩們「攻擊性」的在這裡。屢創神曲的「彩虹合唱團」又出了《春節自救指南》,被譽為史上最經典的春節回鄉舌戰群親戚,自我救贖的必備良藥。
歌裡把親戚的群像給刻畫了一遍,比如春節回家,你會遭遇親戚的輪番轟炸:
「七姑問,找對象了沒?有喜歡的人了沒?那麼明天帶你去相親?抓緊快減個肥。
大舅問,託福準備只靠說,什麼都不做。我要是你我就不出國。
二叔問,一個月工資有多少,到我單位來工作要不要?」
(親戚眾)都是為你好,爸爸媽媽很傷心。
還會遭遇某阿姨無心的「炫耀」:
(阿姨)我寶貝兒子,剛讀完研究僧,一不小心奉子成了婚,還考上個公務員。
親戚拿你與某成功人士的對比:
(某老王)大家好,我是成功人士老王,帶著犬子給你全家拜個年。
(旁人)他滿臂的手錶,家裡六十畝水稻,咱怎麼必得上。
(某小王)本人不才,A輪才圈進來,公司明年就要搬上海。
(旁人)他緊身的皮褲,門前十三輛路虎,差距你心裡應該有數。
(親戚眾)好好工作吧!我的寶貝,回老家去相親,你就不能做點正事,老老實實給我辭職,就你最不懂事。
高潮部分,歌裡唱出了年輕人的忍無可忍:
(合唱)
我錯在人生規劃太簡單,還沒讀研就上班,
沒聽二叔的話,去他單位當個保安,
花開了不敢去摘,大學都不懂戀愛,喜歡的人不是學歷太低,就是身高太矮,
幫國足小組出線,給宇宙飛船充電,一家老小的願望都交給我來實現,
畢業一個月內就任總裁,閃電相親立馬結婚生小孩,最好——龍鳳胎。
(省略)
點擊查看視頻全部內容
如果不說,家人的愛還真感受不到
人們總說中國人注重家的概念,但其實中國所有家庭都有同樣的問題:家人關係太近,界限感不明,加上本身自我功能不完善,所以導致關係中的「毒」很多,而家人之間彼此真正的情感支持卻很少。
就像我媽,她所有的「為我好」都是真的,但她困擾我,那也是真的;煩惱的時候,我並沒有從最愛的親人那裡得到有力的情感支持,也是真的。
春節就是這種關係的集中展現。團圓是外面「熱鬧」的,內裡卻是一種質量堪憂的社交。
之所以問來問去就是問前程、對象、工資什麼的,並不是長輩們不關心你,更可能是出自一種情感的「貧乏」。
說你還不找對象、逼婚的人本身就是一種愛無能,他關心你,卻看不到你的內在情感;
問你工資的人,本身也就只會這一種低劣的社交語言,他覺得跟問你「吃了嗎」一樣,以犧牲界限為代價;
不斷評價你的成就、職業的人,更只有一種貧乏的社會生活語言,因為沒啥好談的,總要說點話,不是只有攀比金錢的人生裝備競賽最老少鹹宜嗎?
由於長輩們感知不到你內心深處的想法,所以只能拿外面的社會標準往你身上套,因為他也不會別的關心人的方法,這跟他自己感受過的愛的質量有關,所以也沒能力以「看見」你情感的方式關心你。
這種關心,是「無知」的狀態多於自大的。他們沒有故意的惡意,卻傳遞著滿滿的惡意,這才是真正的悲哀。
而這種悲哀,年輕人還都無力抵抗,因為長者們會說「我是為你好」,「我看著你長大的,我還不知道你嗎」。在這種很普遍的長者思維下,我們無法開口說話,因為一反對,就是「不領情」。
哎,這是中國家庭最「情感隔絕」的文化。
據說,人的溝通有五個層次:
寒暄。
事實。
意見。
感覺,情緒。
親密。這是跟配偶之間的關係。
到了第四個層次就是真正溝通了,溝通「感覺」的男女極可能產生愛情,因為觸到心了。
但可能跟大多數的長輩我們都是前兩個的階段。談表面的事,也不是真的要說什麼,只是沒什麼別的好聊,只能問些既成事實。這又不可避免地要評論幾句,就到了第三層的意見交換——這一層頗冒險了。一個國營廠礦工作了一輩子的大叔,腦海裡的「自由職業者」絕對就是「無業游民」,不是你定義的「網際網路SOHO精英」,這麼著,你就只能被「評價」了。
團圓,應該說點什麼呢?
回顧我們與親戚的交流,大多數都是這種餐桌文化的隨口問答,只是「佐餐小菜」,不是什麼真正的情感交流。
問的人隨便一說,答的人也隨便一答。合家表面歡樂,好像在關心就好,永不可能聊真正的問題,你真的認真辯論就顯得中招了。
這隨口說出的一兩句「關心」後輩的話,創造的「其樂融融」的氣氛,就是以年輕人的「壓抑感」作為代價的。
但你真想與長輩之間情感修復,也沒多少能力和時間,因為與他們的交流,好像也僅限於餐桌上。因為接下來,不是團圓飯,就麻將桌,所謂熱鬧過年,也再沒有人關心你真正想什麼。
過年,應當是一次開放而有質量的家庭相聚。那些虛偽的熱鬧,文不對題的溝通,真沒什麼意思,也確實辜負了「我穿越大半個中國去看你」的「深情厚誼」。
對付親戚長輩們有什麼辦法?我自己的經驗是,多主動說說自己的想法和情況吧,以不冒犯他們的方式。其實創造一種溝通的小遊戲也是很好的。比如,讓每一個人說一說2016年的快樂與遺憾,就是製造一個很好的深入交流的機會。實在不善於溝通的,即使在此刻說不出個所以然,但他還是有機會聽到其他人的想法。那仍然會是一個感動的時刻。
最不濟,就是帶個數碼科技回家嘍,教他們玩APP。我媽媽玩上朋友圈後,罵我的時間也少了許多了。玩玩手機,他們就明白了,世界歸根結底還是我們的。(你想聽更有建設性的方法?可以到幸福研習社找琿客廳新推出的訪談:春節回家自救實用指南)
至於80、90後自己,爭取現在開始就要活出更多快樂自由的態度,日後不讓我們的孩子再被困擾,將貧瘠的家庭溝通模式終結在我們手裡吧。
《我的父親是Loser》
去年十分心理公號連載了喬淼的《我的父親是Loser》,這本同名新書也已經出版了!上周,幸福研習社創始人王琿和作者喬淼在新書發布會上舉行了精彩對話。《我的父親是Loser》是中國內地首部真正意義上的「心理傳記」,作者以一個心理學專業人員的視角,呈現了一個具有中國文化和時代烙印的普通家庭故事。
☜♡☞
● 長按二維碼加入幸福研習社
諮詢電話:188-0137-4573 / 138-1124-8084
回復目錄,提取所有往期文章目錄,點擊標題即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