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美國太空人馬特·庫沃斯基(喬治·克魯尼飾)和女博士萊恩·斯通(桑德拉·布洛克飾)搭乘「探索者」號太空梭執行STS-151任務,修復哈勃太空望遠鏡。出艙執行修復工作期間,俄羅斯發射飛彈擊毀其一顆廢棄間諜衛星,爆炸產生的碎片擊毀大量太空飛行器並衝向「探索者」號,將其與哈勃望遠鏡一同撞毀。除了出艙的兩人,其他航天員全部喪命。庫沃斯基與斯通搜索回太空人的屍體,轉而前往國際空間站,打算使用那裡的俄羅斯「聯盟」飛船撤離。在靠近國際空間站時,二人撞上空間站的太陽能電池板並失控,僅靠一根纏住斯通腳部的繩索與空間站相連。庫沃斯基解開自己的攔截索以保斯通得救,後者駕駛「聯盟」飛船開向中國天宮空間站,期間的各種故障讓她近乎絕望。但憑藉著瀕死前看到庫沃斯基的幻象,她振作起來,找到方法登上了中國天宮空間站,並最終駕駛神舟飛船返回地球。
幕後拍攝
在桑德拉·布洛克之前,安吉麗娜·朱莉、娜塔莉·波特曼、蕾切爾·薇姿、凱瑞·穆裡根、瑪麗昂·歌迪亞、斯嘉麗·詹森都曾是考慮過出演本片。
《地心引力》於2013年8月28日在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舉行首映,這也是該電影節歷史上首部被選開幕片的3D影片。
影片編導卡隆父子自從2006年《人類之子》之後就開始籌備本片,而男主角的最初人選為小羅伯特·唐尼。
片中,桑德拉·布洛克飾演的太空人Ryan最後登上中國的天宮一號未來版,並最終返回地球。
影片彩蛋《安因岡》由阿方索·卡隆的兒子喬納斯·卡隆(Jonás Cuarón)打造,時長七分鐘。該短片彩蛋展現了災難發生後,桑德拉·布洛克在飛船裡向這位名叫Aningaaq的漁夫求救時的對話。這部短片曾在威尼斯電影節上作為《地心引力》首映的彩蛋播出過,但卻沒有加到公映版本中。片方華納決定讓該片角逐奧斯卡最佳短片獎。
《地心引力》只有空間站內部的大部分戲份是在搭建的布景中拍攝,而本片中帶來逼真感受的外太空其實都是CG的功勞,所有的太空鏡頭都是CG製作的。
片中的每一個鏡頭畫面都是基於現實。特效總監透露,除了中國的天宮一號和神舟飛船由於很多內容尚未公布,大部分都是靠想像之外,電影裡的其他太空站和衛星等都經過了精準的建模。
創作背景
影片劇本由導演阿方索·卡隆與兒子霍納斯合寫,由阿方索·卡隆的老搭檔、《哈利·波特》系列製片人大衛·黑曼和傳奇影業共同為華納兄弟公司製作,其主題和意義是對「不可能」的反抗。影片中卡隆需要把難以想像的場面具體呈現出來,超越「這一套我們都見過」的觀眾預期。
然而這還不是他所面對的最大挑戰。經過50多年之後,太空旅行已經有些黯然失色,部分原因或許是電影讓我們見怪不怪。已經很久沒有什麼導演能喚起《2001太空漫遊》給人帶來的敬畏,抑或《異形》所帶來的恐怖,又或者重新抓住人們對外太空旅行莫名的好奇。 這部在太空領域內的「密閉空間」式電影人物極少,幾乎只有這兩位主演,他們將一同面對宇宙的無垠和人類的孤獨——這也意味著男女主角喬治·克魯尼和桑德拉·布洛克的演技將面臨很大的考驗。
導演阿方索·卡隆說:「為了儘可能讓觀眾身臨其境,我查詢了很多太空人的資料,並與之做交流,獲取了不少信息。女主角的獨角戲難度很大,所以我更關注細節,關注她每一個呼吸節奏。對於特效而言,電影最大的挑戰是表現失重的狀態,並將其呈現給觀眾,除了讓演員儘可能忘記重力的感覺,我們也用了很多CG動畫技術,使之合成更真實。」
視覺效果
影片的60%都將採用CG技術進行製作,並將有一個長達20分鐘的片頭開場,使用電腦特效的程度堪比《阿凡達》。整部電影中與真實生活有關係的只有桑德拉·布洛克以及喬治·克魯尼的臉。導演阿方索·卡隆在宣傳影片的過程中反覆提到,在影片的發展過程中的重點之一就是以創作動畫片為靈感,讓電影向動畫片看齊。劇組花了兩年半的時間確定燈光,拍攝角度以及動畫人物如何有效視覺化,最後才確定舉行演員試鏡。「我相信每一年我們都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動畫技術被採用在電影裡,」負責奧斯卡短片及動畫長片單元的比爾·克羅伊爾表示。
(以上來自百度百科)
(百度雲資源在閱讀原文中,提取碼:3vb9)
喜歡的話請多多關注我們公眾號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