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產業報(網) 徐姍姍 / 文
曾經的奉天城,今天的瀋陽,在這個以裝備製造業著稱的東北重工業基地在春節時洋溢著屬於北方特有的濃濃的年味。
今年的春節可謂是「人人咻咻」、「處處紅包」,記者走親訪友,發現基本家家可以「蹭」Wi-Fi,連退休在家的舅舅和阿姨家裡了都學會用微信發紅包,隔壁的王阿姨閒使拿著平板電腦跟孫女視頻通話,「你不知道,年前咱們小區的光纖終於進家裡了,現在視頻再也不卡了。」王阿姨說。
告別「2M時代」
記者家庭所在的小區建於13年前,所在區域均是10餘年以上的居民樓,早期開始接入寬帶時當然是銅纜,而且只有中國聯通一家具備接入能力。在記者的記憶中,從2004年開始,家裡的寬帶從1M升到了2M,就再也沒有升級過,住戶也別無選擇。這在瀋陽舊城區和縣城是非常普遍的情況,不少老舊小區大多不具備多家運營商寬帶接入能力,業主不能自主選擇寬帶運營商。
在遼寧省整體通信發展大範圍推進光纖到戶的改造時,兩年前,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兩家運營商在小區均具備了改造能力,但遲遲不能入戶,記者回家實實在在的體驗了兩年「最後一公裡」的難題。
今年,「折磨」用戶幾年的「2M時代」終於過去了。
提速降費
對於今年改造的迅速進行,記者特別諮詢了在中國聯通工作的同學,並對相關負責人諮詢。據介紹,今年這片老舊城區的改造的順利進行是得益於遼寧整體政策的變化,年初提出的「光纖進小區」工程,明確要求必須滿足多家電信業務經營者寬帶平等接入、讓小區住戶具備自行決定使用哪家運營商的網絡的權利。
瀋陽在2015年入選「寬帶中國示範城市」之後,改造力度尤其明顯。光改工作重點集中在解決「進場」問題,記者了解到,目前瀋陽市城區寬帶用戶平均接入速率達到20M以上,各市城區80%以上家庭具備100M光纖接入能力,並對全市數個行政村、自然村實現寬帶通達,整體接入能力達到10M。
此外,記者在瀋陽移動了解到,2015年,瀋陽移動對城區及縣城的500餘個未進行「光纖到戶」的鐵通小區進行了網絡改造,並針對已完成「光改」的鐵通小區實現鐵通與移動城域網的融合,用戶可在4M至50M的帶寬進行自由選擇。
記者在營業廳查閱了最新的寬帶資費介紹,對於包年的老用戶來說,小區光改完成後,自然升級為光纖網絡,部分用戶甚至會享受到免費升級到20M網速的福利。就記者自己家裡來說,相比原來2M(ADSL)包年1100元/年,現在的光纖到戶10M寬帶960元/年,資費不升反降,一些4G、寬帶組合套餐甚至更加優惠。
人們的生活正在網際網路的影響下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從「光改」讓記者看到了家鄉通信市場的進步,在東北更廣泛的農村市場,希望這種進步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