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7年以來,僅僅來自德國的伊拉斯謨項目參加者就有65萬之多。
伊拉斯謨(Erasmus)是「歐洲共同體學生交流項目(European Community action scheme for the mo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的簡稱。創始人選擇這個名稱,也是為了紀念著名學者和人文主義思想家德西德裡烏斯·伊拉斯謨。
參與這個交流項目的國家從1987年的11個發展至今天的33個,為打破邊境、消除藩籬做出了貢獻。如今,在波爾圖、伊斯坦堡、克拉科夫,漢堡或雷克雅未克進行一個學期的學習,已經不足為奇。
在德國,現在37%的本科生在外國學習。而在美國,這個數字只有10%。此外,該項目還令眾多高校學者在歐洲交流成為了可能。聯邦總理默克爾通過視頻對慶典參加者說:「得益於伊拉斯謨項目,歐洲的多樣化促進了個人的發展。」「眾志成城,發展歐洲」計劃去外國讀書,付諸勇氣,一定會有所獲益。
在柏林的慶祝大會上,來自政治、教育、科學、經濟和社會界的代表對該項目取得的成就大加讚揚。他們指出,伊拉斯謨項目以及在2014年至2020年間後續推出的預算為14.8億歐元的伊拉斯謨+項目將為歐洲的和平與穩定作出貢獻。
聯邦教育部部長萬卡教授認為伊拉斯謨項目是非常成功的。「重要的是,能夠讓年輕人體會到,什麼是歐洲。」,她如是說道。這樣他們可以踐行共同的價值觀,例如和平、自由、民主、法制,團結與公正。
談及從1987年出現的「伊拉斯謨一代」,來自匈牙利的歐盟委員Tibor Navracsics如此說道:「他們不僅僅對自己的城市和國家有認同感,對歐洲也充滿歸屬感。」受益於伊拉斯謨項目良好的教育培養,也可以為經濟和社會做出貢獻。伊拉斯謨+則是針對青年失業並感覺被社會孤立而設立的項目。
曾經參加過伊拉斯謨項目的眾多成員在慶典活動上指出,這個項目促進了他們個人的發展,並講述了他們在外國建立了珍貴友誼,而如今,通過伊拉斯謨項目,他們對陌生的觀點有了更多的理解。巴登 – 符騰堡州的文化部長,大會現任主席Susanne Eisenmann博士說:「伊拉斯謨項目所支持的不僅僅是語言的學習,更是跨文化的交流。」
以上文字信息源自DAAD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中文官網
* 「德國足球大使」克洛澤——看看外長加布裡爾是怎麼誇人的
* 沒有「月子戒律」, 德國女性產後如何護理?
* 德國職業培訓生在中國,當然行!
* 德國總理在廣州留下了這樣一道硬菜
* 採訪 | 電影院門口的對話
* 也說德國「人民的名義
* 足球迷妹邂逅德國國家隊的一瞬間
* 女神架中徳之橋---從媒體人到CEO
* 那些老照片,銘記中德建交4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