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審訊嫌疑犯過程,通常一個扮演紅臉一個扮演黑臉,一個負責軟化勸解一個負責恐嚇威脅,審訊馬小銀時體現特別完整。
馬小銀被抓之後劉剛問:
「你叫啥?」
「我叫李小龍」。
「年紀不大你還是個追星族,咋不說你叫陳真呢,好好說話你到底叫啥?」
「我叫陳真。」
「好,你叫陳真,那你是哪兒人?」
「山西。」
「你都沒聽聽你的口音,恁明顯,你還說你是山西人,咋不說你是河南人。」
「寧夏人。」
……
一個案子的偵破過程原原本本一絲不落地展示出來,包括走的冤枉路甚至是守候的過程,帶入感極強。
雖然從技術上看,拍得很粗糙,鏡頭上經常帶著灰塵,甚至有水漬,畫面模糊,聲音質量差,噪音很大。但貴在真實,真實得不像電視劇,而是一個紀錄片。
為什麼要用這種拍攝手法?有傳言說這部劇本來是公安內部教學片,我不這麼認為,《9·18大案偵破紀實》的編劇李功達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們用紀實,不僅要讓整個故事變得真實可信,同時,還想捎帶出我們這個社會的人們生活的某種形態;爭取讓片子最大限度地接近生活原態,最大限度地靠近當今人們越來越躁動不安的心靈,不僅力求外部形態的真實,內在的對生活的感悟和人的情感也力求真實,與觀眾共同面對新的生活中新的課題。追求真實,如同追求真理:一樣的誘人,一樣的艱難,一樣的沒有止境。
也許就是這個理由,一句「槍響了,出事了!」成為了很多人的共同記憶。
作者:一一
貞觀作者
(圖片來自《12.1槍殺大案》視頻截圖)
請關注貞觀新浪微博:@貞觀club
昨天『美觀LIVE』刊發了吐槽陝西文創的文章,隨後我們收到了這篇《嫌陝西文創醜?可這恰恰是中國審美困境的寫照》,詳情請移步『美觀LIVE』閱讀。
陝西各大博物館和旅遊景點的文創產品被罵「又土又醜」可不是一天兩天了。
總結看來,這些被認為「土得掉渣」的紀念品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鋪滿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和審美取向的絲巾、帆布袋或是水晶微雕,還有一類是與中國 2000 年後各個大型活動的吉祥物持同一審美水平的卡通公仔類「文化再創造」商品。
它們究竟土在哪裡,《故宮文創一年賣10億,陝西還在賣水晶大雁塔》一文的作者已做了詳盡的比較和精彩的描述,在此不再贅述。
我想要發問的是,如何批判性地看待這一問題?在人類學物質文化的研究裡,認為文化產物恰恰就是當下社會、文化、政治以及經濟現狀的寫照。
一個物品背後文化意義,是通過主體和客體的交互產生的。也就是說,陝西文創的土,可能不能全怪這些產品。
長按上方二維碼即可閱讀本期『美觀LIVE』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