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熱鬧之後,有些人不禁又升起疑問:為何只有人類長著如此大面積的眼白?
問題:眼白有什麼作用呢?
很多動物看起來都沒有啥眼白。例如海豹:
Ent 回答:
並不是獨有的,但的確人的眼白最大……
下圖是靈長類眼睛的眼白狀態。注意別的靈長類也有「眼白」(也就是鞏膜sclera),但它們不見得是白色的
裡面有兩個指標:上面的粗網格的是眼白佔眼睛的面積,下面的細網格則是眼睛的寬高比,顯然越寬的眼睛露出來越多。
和人類的其他親戚相比,人類遙遙領先。
那麼,兩個問題——為啥人眼白是白的,為啥眼白這麼大。
http://www.sscnet.ucla.edu/polisci/faculty/chwe/austen/kobayashi2001.pdf 這篇論文的核心假說是:
其他的靈長類都不希望別人知道自己在往哪看,但是人類反過來,是恰恰要強調自己在往哪看。
靈長類是視覺高度發達的哺乳類。為了立體視覺,眼睛要在前面,但是這就意味著視場縮小了,要看到周圍的東西需要轉頭或者轉眼睛。但是隨著動物越來越大,轉頭所需能量也越來越大,轉眼睛相比之下就更加划算,所以大一些的動物眼白就應該大一點兒,給轉眼睛留出餘地。
此外,人類是地棲的靈長類。樹棲生活比起地棲,需要更多豎直方向的掃視,而地棲則是水平方式的掃視。較寬的眼睛也有利於地棲的生活。
但這些還都是定量的改變。一般的靈長類鞏膜都是棕色的,色素需要能量,因此這樣的染色應該是有意義的;很多別的哺乳動物,暴露出來的鞏膜也是棕色的。
一種說法認為色素是用來防強光的,但這在靈長類中似乎不成立:很多夜行的靈長類也有。
更可能的作用是視線偽裝——在靈長類中,視線是一個很重要的信息,比如直接四目相對在很多猴子中是即將發起攻擊的前兆,但如果看不出來對方是否在盯自己,就無法預判。再比如這可以欺騙捕食者,讓捕食者誤以為自己已經被發現了,從而可能阻礙它發起襲擊。
如果是為了偽裝視線,那麼鞏膜和眼睛本身的顏色應該相近,最好連臉的顏色也差不多,事實也的確如此。
但是人類是唯一的例外。人類的眼睛外面有一圈深色,眼睛也是深色,偏偏眼白是白的,這樣人在往哪裡看,一清二楚。
其原因,也許是因為人類演化過程中的壓力變了——人的體型比較大,所以遭受捕食者的威脅變少了;相比之下,人的種內交流變得重要得多了,為了溝通和合作必須有信號,而只需要簡單的幾個突變,失去鞏膜色素,就很容易產生這樣的效果。
本文來自果殼網,謝絕轉載。如有需要請聯繫media@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