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果"特寫 蔣傳寬/攝
連日來,辰谿縣長田灣鄉鋤頭坪村清水溪自然村的閣子庵邊,一棵櫟樹上結了11個油茶泡式的奇怪果子,引來了2000餘名群眾圍觀。4月4日,辰谿縣林業局高級工程師米仁軍到現場察看,發現系短柄枹櫟開花、坐果過程中,蓓蚜蟲侵入其中,導致果實變異形成的蟲癭,不必大驚小怪。
林業高級工程師米仁軍(左)察看怪果
鋤頭坪村70歲的村民瞿顯成是第一個發現怪果的人。2日上午9時許,他路過庵邊發現櫟樹上結了油茶泡大小的果子,讓他感到非常奇怪,「櫟樹的果子只有成人小指尖大小,下半年成熟,結這樣的果子,長到這年紀還是第一次看到。」
圍觀拍照的人
清水溪自然村的村民聞訊相繼前去看熱鬧,一些年輕人拍照發到了微信朋友圈,引起大量轉發。3日,吸引了1100餘人前來觀看。少數老年群眾誤認為是聖桃,拿出現金綁在樹枝上供。長田灣鄉為此專門致電縣林業局,請求安排專家到現場釋疑解惑。
蔣傳寬/攝
蔣傳寬/攝
「2016年4月13日,在我縣龍頭庵鄉茶園村就發生了櫟樹結「怪果」的事,這是我當時照的像片,今年後塘瑤族鄉茶園坪村也發現了!」米仁軍向現場群眾展示了手機拍的相片。
2016年4月的龍頭庵茶園村怪果
據悉,該樹為殼鬥科櫟屬的短柄枹櫟,樹高4.1米、地徑5釐米。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蟲癭曬乾後是中藥,藥名青槓轉,具有健脾胃、利尿、解毒等功效。櫟樹在辰谿縣分布廣泛,99%為麻櫟、栓皮櫟及白櫟,至要用作燒炭。此次產生果實變異的櫟樹為短柄枹櫟,一般生長在深山之中。
蔣傳寬/攝
今年後塘瑤族鄉發現的怪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