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史哲維,中天電視新聞主播,從美國喬治城大學畢業後即踏入電視新聞領域,長期派駐在美國首府華盛頓特區擔任特派記者。 史哲維的專長為國際關係 、區域安全、 美國政治外交 、中英文同步口譯。 專業的新聞資歷讓他在2003年獲聘到布魯金斯研究院 2008年再度獲聘赴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擔任客座學者。 TVBS-N時期,在1998年6月全程近身採訪美國總統柯林頓首次中國行。 2001年美國911恐怖攻擊 、2003年美國伊拉克戰爭期間,他是曝光度最高的駐外特派記者之一,每天大篇幅連線報導國際情勢最新發展。
本人於2014年3月至2014年5月在臺灣中天電視實習,期間有幸採訪了史哲維先生。
宋:我了解到您的本科階段是外交專業,後來到美國讀碩士,也是沒有新聞專業的相關背景,為什麼卻選擇當一名記者和主播?
史:一開始的時候,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東西.就是我當初想要了解到一個社會是怎麼運作的.把社會往前拉的一個動力當然就是商業,所以我想要了解商業,我就去波士頓大學念了MBA;另外一個節制社會的力量,當然就是法律.所以我還想念法律.可是我後來發現自己實在不是念法律的料,我還是比較喜歡大學時候念的外交就是國際關係,所以我就到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念國家安全研究.在那個時候並沒有想到說真正地當一名記者,可是在因緣際會之下, 剛好有一個job opening,這個時候我發現在華盛頓當記者,跟我在華盛頓的時候和在大學本科的時候所念的這個課程是相關的,是可以做結合的,換句話說,我的學有所長,剛好可以覆蓋在我在華盛頓跑新聞的這個方面.所以就是這樣的因緣際會,讓我有機會在華盛頓變成一位跑線的記者.之後才回到臺灣變成了主播.
宋:那麼您在華盛頓的特派記者生涯持續了多長時間?
史:我一共在華盛頓待了12年,從1996年到2008年,那中間我有一年休假,到美國最老牌的布魯金斯研究院的東北亞研究中心,擔任訪問學者.在這12年間,從柯林頓時代到小布希時代,最後接上了一點歐巴馬的邊,而且從2001年的"911"事件到2003年的反恐事件,或者1998年柯林頓總統首次訪問大陸進行國事訪問,以及臺灣內部兩國論還有臺灣的政黨輪替,臺灣內政對兩岸和美國的影響,我都運氣很好的可以躬逢其盛,看到歷史的發生。
宋:這個時候為什麼您選擇回到臺灣?
史:最主要的一個理由很簡單,就是美國再怎樣好,畢竟不是我的地方,我想回到臺灣來,對生我養我的地方有一個貢獻.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思維,這並不複雜,所以就在我覺得時間差不多的時候,也剛好北京大學給了我一個客座教授的機會,所以我先從從美國舉家搬到北京,在北大進行了一個學期的研究之後,再搬到臺灣來,成為電視新聞主播。
宋:回到臺灣之後,為什么您選擇中天電視作為施展才華的舞臺?
史:當然中天有人來挖角,那我非常高興;第二,在我加入中天電視的時候,中天電視是以國際新聞為主,而且以國際新聞為名,在2003年美國攻打伊拉克的報導中一戰成名.在臺灣,我覺得觀眾需要收看更多國際相關新聞,所以我覺得中天可以是一個很好的地方讓我來進行發揮,這就是我當初來到中天的一個初衷。
宋:您現在擔任<<時事求是>><<兩岸秘密檔案>>的主播,因此會經常探討一些重大國際政治議題,面對這問題,您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呢?
史:作為一個主播,原則上我是要保持中立的.我不應該在節目裡面大聲地表達說對於某件事情我是支持還是反對,但是我可以利用旁徵博引的方式,把這個問題設計成一個比較特殊的情景,這個情境或許是比較類似於我個人看問題的立場,這樣我就給了受訪者一個選項,就是他可以按照他自己的意思回答,或者如果他認同我的觀點,他也可能就我的觀點作發揮,所以在這個部分我還是強調要中立客觀,但是我可以把我的問題設置成某個特定的方式,提供受訪者多一個回答的選項.他可以選擇接受,但是也可以選擇不接受.這是我的方式。
宋:您認為一名優秀的主播除了要具備良好的形象和聲音之外,還應該具備哪些素質?
史: 我想除了聲音和形象以外,當然反應的速度要很快,因為新聞常常有許多的突發事件,在突發事件發生的時候呢,你必須要很快的反應,而且能夠掌握到最新的情況,而且要鎮靜地把它告訴給觀眾朋友,這是一個;然後第二我舉覺得,儘管工作非常地忙,但是對於知識的廣泛涉獵基本上它還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事情.就是說你在辦公室裡面,你雖然可以知道很多最新訊息,但是這些最新訊息不見得是代表整個臺灣及其周遭環境,更不見得代表整個世界.所以我們在新聞臺工作的時候,除了身邊接觸到的訊息之外,我們也不要忘了吸收更廣的訊息,讓我們成為一個看事情的時候角度更加平衡的一個主播。
宋:如此說來,您一定養成了讀書的好習慣.
史:平時的話我看書,更多的時候我看不同的國際新聞的網站,包括BBC,美國《紐約時報》等等,加上經濟學人雜誌,讓我在國際新聞上有所涉獵。因為我們曉得在每天的新聞報導當中,我們關心的都是跟自己切身相關的事情,而不見得是跟國際大事相關的。比如美國國防部長訪問中國大陸這件事情,它在區域上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它在臺灣不見得受到很廣泛的注意,所以這個部分我們就需要了解一下。或者是說克裡米亞問題。克裡米亞在全世界都是一個頭條的大新聞,但是在臺灣它受到的關注並不是那么的全面,它是受到一個特定面向的關注,屬於衝突的方面。對於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不見得有很深入的了解。或者對於馬航MH370班機失聯,在臺灣的報導角度,通常是用陰謀論或者比較渲染的方式進行報導,而對於純事實的琢磨反而不是那麼強調。這些都是我們要注意的地方。
宋:您果然有很獨到的見解。我還想了解的是,您平時採取怎樣的方式給自己減壓呢?因為新聞工作者的壓力往往很大。
史:我通常是跟我的太太在一起,會有對話,這是一個減壓的方式。不然的話,我們會出去一起散步,做運動,看電影,吃飯,都是減壓的方式。
(圖為史哲維與愛人,來源中時電子報)
宋:和普通的夫妻一樣嗎?
史:對,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宋:現在有很多追逐記者夢和主播夢的學生,您能不能結合自身經歷,分享一些建議?
史:我自己的經驗很難有一個具體的方向。最主要是因為我進入這個圈子有一個獨特的環境,因為我是讀國際關係,又剛好在需要國際關係的美國首府華盛頓找到我,所以我在當記者的時候是在做一個我懂而且喜愛的一個面向.那么對想要當記者或者主播的朋友們呢,要走的路就相當不一樣了.第一對於本科的要求度非常高,就是你必須是新聞相關科系畢業的,跟我念國際關係就可以當記者的路就不太一樣了.但是我可以想像,如果你有抱持記者夢或主播夢的話,不妨就在學校多參與一些活動,在校園裡就充實自己的實力和能力,要把握到電視臺實習的機會,不管你做的是多么簡單的入門工作,都可以對你了解新聞臺的運作方式有很大幫助,儘管這只是小小的一部分.記者是一個工作時間長而且壓力非常高的行業,所以你要有熱情投入的同時,你也要告訴自己,我自己的個性到底適不適合這個行業,因為能夠在這個地方留下來的人通常都不是比較正常的人,通常是極具激情,極具理想性的人。
宋:那您覺得您還是這樣的一個人嗎?
史:我認為我還是,我認為我還是。但是我也必須要強調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是這個樣子,所以在追尋這個夢或者事業的過程當中,當然我是支持同學全力地前進,但是如果說你發現自己不是那麼適合的話,那換一個跑道也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選項。
小編的話:
史維哲主播是近年來臺灣最具國際觀的一名新聞主播,外型帥氣有型為人踏實,本身擁有留美的背景和長期在華盛頓的背景,回到臺灣後也受中天電視臺倚重報導及主持各種具有深度的新聞節目,可惜好人不長命,就在今年的5月15日史維哲主播在家過世的消息震撼整個兩岸媒體圈,臺灣又失去一位最優秀的媒體人,在此以這篇作者投稿的專訪稿以紀念在天上的史維哲主播,小編希望臺灣未來也能有更多的記者能夠學習史主播的精神,做新聞時能夠具有深度又有廣度,小編想這樣臺灣的媒體亂想才能夠有所改變。《兩岸青年》在此向史主播致敬哀悼。
註:以上文章為讀者投稿,轉載請註明《兩岸青年》微信公眾平臺和作者姓名。
=========兩岸青年========
投稿郵箱:497748393@qq.com
投稿內容:關於你和臺灣、大陸的所有,字數不限
具體詳情可點擊底部的「閱讀原文」直達徵稿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