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內科醫生:腦梗發作2個月前,身體就有預兆!可惜很多人無視

2021-02-23 生活很健康

原標題:神經內科醫生:腦梗發作2個月前,身體就有預兆!可惜很多人無視

讀者劉先生問:我今年70歲,是個老高血壓病人了,得高血壓20年,最近一次突發腦梗,幸虧送到醫院了。我怕以後再犯,請問怎麼識別腦梗,像我們這種人怎麼預防?

腦梗近些年的發病概率越來越高,發病較急,很多患者都錯過了第一治療時間,可謂是奪命殺手,因此一定要全方面注意起來。

警惕腦梗這一奪命兇手

腦梗也稱之為腦梗死、腦梗塞,屬於缺血性腦卒中,是因腦部血液供應障礙,使得腦細胞缺血缺氧造成的腦組織壞死、軟化,發病比較急,如果錯過第一治療時間對生命的傷害較大。

腦梗發病率以及致殘率非常高,會導致偏癱,影響正常表達以及認知等,極大影響正常的生活。患者在發病之後會出現不能說話、不能吃飯的現象,如果不規範治療很有可能引發殘疾以及死亡,會給患者本身以及家庭帶來極大的負擔。

腦梗發作其實早有提醒

神經內科專家表示,一般在腦梗發作前的一兩個月,患者就會出現一定徵兆,主要包括6個方面,認識這些徵兆可以及時了解症狀、早日採取措施進行治療:

1、患者在發病前會出現劇烈的頭痛頭暈症狀,會出現眩暈、天旋地轉的症狀,往往在幾秒之後恢復正常;

2、腦梗在發作之前會出現單側肢體或者某個部位不聽使喚的現象,可以表現為肢體沉重或者吞咽困難、說話不清楚以及噁心嘔吐症狀,嚴重的患者會在短時間之內昏迷不醒;

3、患者在發病之前會出現突然的舌頭僵硬、長大以及口齒不清症狀;

4、因為腦細胞受損影響到腦血管,會引起肢體出現功能性障礙,患者會在短時間之內失去平衡導致摔倒;

5、身體一側突然出現無力狀態,握東西的時候也會出現掉落現象;

6、腦梗發作之前會出現寫字以及發音困難症狀,很容易導致脾氣變得暴躁,脾氣暴躁的人群也可能會表現為沉默寡言的症狀。

上述都是腦梗發作之前的徵兆,如果頻繁出現上述現象,一定要及早到醫院檢查。

高血壓病人如何預防腦梗來襲?

高血壓患者是腦梗的高危人群之一,因此要更加注意腦梗的預防。

高血壓患者預防腦梗一定要積極控制血壓,要清楚自身血壓的規律,以便規律採用藥物來降低血壓,避免出現血壓高峰;其次,患者也要減少血壓波動,以免加重動脈硬化。

在飲食方面,高血壓患者要多以低鹽、低脂肪飲食為主,多吃新鮮的水果蔬菜,還要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其他方面,高血壓患者要避免劇烈運動,適當進行一些柔和運動,要避免情緒出現劇烈波動。

預防腦梗要從日常生活著手,當然也要在腦梗症狀出現之時第一時間察覺,以便及時採取治療措施。

參考資料:

張雪梅.腦梗病人發病前的症狀是什麼[J].《中華養生保健》,2018:38-39.

季潔;.腦梗塞的危險因素研究[J].智慧健康,2018:104-105.

相關焦點

  • 神經內科醫生:腦梗發作前半個月,身體就有預兆!儘早檢查腦CT
    根據統計表明,我國每年因腦梗而去世的患者高達兩百多萬人,大概每21秒就有一個人因為腦梗死亡,每12秒就有一個人患上腦梗,腦梗已經成為危害國民健康的第一大健康殺手
  • 神經內科主任:喝水時加一勺,一個月後,打通血管,腦梗不敢光臨
    但就在前幾天,黃大爺剛晨跑回來,口渴難耐時,竟一口氣喝了3瓶冰鎮可樂。結果喝完之後,直接暈了過去,被送進了醫院。到了醫院後,醫生判斷為急性腦梗,直接送進了手術室。好在送來得及時,搶救了過來,沒有留下什麼後遺症。平時身體健康的黃大爺,怎麼就突然腦梗發作了呢?
  • 56歲阿姨腦梗去世,醫生:少吃這一物,已經害了不少人
    將王阿姨送進醫院以後,醫生檢查出急性腦梗,需要搶救治療。兒媳婦也嚇壞了,好端端的人怎麼會突然腦梗呢?醫生:這種調料才是禍根,無知害了不少人經過醫生詢問後得知,王阿姨患腦梗的原因跟她日常飲食有很大關係。因為王阿姨很喜歡吃甜點,所以經常買鞋甜點小零食回來吃,兒媳婦怕胖不吃,於是這些零食全被王阿姨自己吃了。
  • 世界腦膜炎日:全國神經內科多位頂尖專家線上義診,等你到來!
    每年的2月22日是世界腦炎日,2014年由腦炎協會(The Encephalitis Society)發起創立,每年全世界有50萬的兒童和成人會患腦炎,平均每分鐘發病一例,腦炎死亡率很高且不分年齡、性別、種族,所有人都可能患病,就算倖存下來,倖存者也可能會遺留腦損傷,導致癲癇、疲勞、認知功能下降、或者人格障礙等。據統計,全球約有80%的人不知道腦炎是什麼!
  • 義煤總醫院神經內科一病區:延伸服務我們在行動
    「這有幾瓶酸奶,家裡也沒有啥貴重的東西送給你們,你們太辛苦了,把酸奶帶著路上喝吧……」澠池縣天池鎮西園大隊石莊村的鄭大爺熱情的跟醫護人員告別。這是發生在義煤總醫院神經內科一病區出院患者回訪時的感人一幕。
  • 遵醫附院神經內科紅手環志願者服務團到新蒲新區蝦子鎮中心衛生院開展膽固醇管理月義診活動
    為了提高公眾對膽固醇管理的認識,2018年7月25日,遵醫附院神經內科紅手環志願者服務團到新蒲新區蝦子鎮中心衛生院開展膽固醇管理月義診及健康諮詢活動
  • 提醒:身體總會出現4個問題,別不當回事,最好做個CT檢查
    第二個是頭總是暈乎乎的,還會有疼痛感,耳鳴的情況也經常出現,懷疑自己是得了腦梗,或者是血管硬化堵塞,就要做CT檢查找出病因。眾所周知, 身體頻繁的出現一些問題的時候,就必須引起重視,尤其是腦梗多發的階段,不及時接收信號的結果,會威脅到生命安全,輕一點的結果也是癱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而且,通常情況下,找不到原因的頭暈耳鳴,出現的次數很多,多半和腦部血管病變有關係。不過,若是腦部有腫瘤壓迫血管神經,也會造成此現象出現,一定要重視這個問題。
  • 【權威之選】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內科於生元主任喜獲「國之名醫」榮譽稱號
    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內科於生元主任榮獲「國之名醫—卓越建樹」榮譽稱號。榜單共設置「國之大醫-特别致敬、國之名醫-卓越建樹、國之名醫-優秀風範、國之名醫-青年新銳」四個榮譽稱號,展示臨床工作突出、科研貢獻顯著、患者口碑良好的醫生群體。
  • 【本周醫訊】11月20日、22日省內著名心內科、呼吸科、神經內科專家來金坐診,請大家關注!
    11月20日(周三上午),南京明基醫院心內科李新、呼吸科汪誠、神經內科張莉文,11月22
  • BMJ:外科醫生為什麼比內科醫生更帥?
    作者:馮玲玲來源:「看醫界」微信號(轉載需經授權)點擊上方藍字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英國醫學雜誌》上曾發表過一篇研究探討內科醫生、外科醫生究竟誰更加高大英俊,同時還和扮演醫生的電影明星作比較,比如喬治·克魯尼在《急診室的故事》裡的形象。想知道哪個更帥嗎?一起來看一看吧!
  • 醫生好心相告:睡眠不足引頭痛,可用這些方法來緩解 如何調理睡眠
    可長此以往,身體也做出了「抗議」——每每睡眠不足時,隔天腦袋就會開始隱隱作痛,影響了一整天的精神狀態以及學習、工作進度等。醫聯媒體代表「頭疼的夜貓子們」採訪了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東院神經內科的漆微韡醫生,進一步了解睡眠不足頭痛以及緩解方法。睡眠不足為什麼會誘發頭疼?漆微韡醫生解釋,睡眠是我們人類很重要的一個生理過程。
  • 患者送給醫生的「奇葩」禮物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人與人之間總是免不了送些禮物,醫生和患者之間也是一樣。
  • 出事2天前有不祥預兆,求婚前一天不幸去世
    12月3日,高以翔的頭七儀式在靈堂舉辦,家人陸續抵達靈堂,雖然都戴著墨鏡,但是可以從記者的鏡頭中看出一家人非常憔悴,白髮人送黑髮人心中一定非常難過
  • 【微榮譽】我院神經內科二病區主任任向陽喜獲2017年「最美家鄉人」榮譽稱號
    9月10日8時,在上海開往西安方向的高鐵上,列車剛過蘇州站不久,廣播突然響起:一位老人突發心梗,情況緊急,急需尋找一位大夫。這時讓許多人暖心的一幕上演了:危急時刻,同車一位醫生第一時間施救,並守護觀察兩個多小時,直到老人轉危為安。高鐵上的生命守護,再現了胡大一教授高鐵救人的生命經典,同時也再現了更多大醫的時代風範,無愧於「洛陽市優秀共產黨員」的榮譽稱號。
  • 眼底內科:妙手撥雲見日 患者重見光明
    近日,我院眼底內科成功治癒一名腦梗塞後雙目失明的患者。「撥雲見日」的幸福故事,又一遍上演了。不久前,來自行唐的單大哥,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眼底內科,驚慌緊張地對醫護人員說:「大夫,大夫,我看不見東西了!快救救我!」原來,52歲的單大哥一向身強力壯,勤勞樂觀。突然的病痛讓他十分焦慮,視力更是在短短三天時間裡就急劇下降。
  • 李國民:頸椎病壓迫神經,93%的人都治錯了!
    昨天,有位朋友他主要是頭暈腦脹,做了頭部的CT,每次發作都很厲害,但就是沒找到原因他過來諮詢我的時候,就告訴李醫生我,說他的頭暈腦脹就是頸椎病問題,頸椎壓迫神經了你也認為你的頸椎病是壓迫神經了嗎?其實這是錯誤的看法和你說句實在話,頸椎壓迫神經基本上都不會頭暈腦脹,你診斷錯了你之所以會有這種觀點,是因為你身邊的人都是這樣告訴你的,而且你自己也信了我只問你一句,你按照壓迫神經來治療,你看到效果了嗎?
  • 1月31日9:00直播 | 神經內分泌腫瘤診療知識大放送!
    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組起源於肽能神經元和神經內分泌細胞的異質性腫瘤。生物學行為從惰性、緩慢生長的低度惡性到高轉移性明顯惡性,臨床表現多樣,缺乏特異性。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GEP-NENs)為最常見的類型,佔65%~75%。患者常常以消化系統症狀就診於消化科或內科。
  • 注意:親人離世前,身體會有4個徵兆,別大意,抓住時機多陪伴
    生老病死四個字就能概括人的一生,很多人知道生,老,病,但是當死亡來臨還是束手無策。有些人一輩子的遺憾就是錯過了親人離世前的最後一面,懊悔不已。
  • 神經內科醫生:給「晚睡強迫症」人群的安眠指南,和失眠說拜拜
    中國醫師協會發布的《2017年中國睡眠指數報告》顯示:手機、平板電腦成為國人最佳「床伴」,40%的國人睡眠質量不及格,58%的人上床難以入睡,失眠人群日益呈上升趨勢,失眠患病的機率也隨之增加。多想睡眠:這種方法是指在一天中用多次短暫的睡眠代替一段長時間的睡眠,有些失眠者可以早點上床睡覺,醒來後起床做點其他的事情,然後再躺下睡覺,這是一種完全正常且有益的療法,並不會對人體造成任何危害,這也就是常常提到的睡不著起床做點事,有困意了再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