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把補助照樣發放給他們,至於這筆補助如何處置,是捐出還是留作自用,由他們自己決定。
全文1375字,閱讀約需2.5分鐘
▲紹通彝良縣醫護人員。資料圖。
3月10日,雲南昭通彝良縣人民醫院150名醫護人員通過昭通日報宣布,放棄申領抗疫補助。涉及申領補助人員均表示,抗疫系職責所在,希望把補助發給湖北等疫情嚴重地區的醫護人員。此事在網上引發熱議。針對此事,當地已介入調查。
眾所周知,為抗擊此次疫情,眾多醫護人員夜以繼日地奮戰在抗疫一線,用負重前行託起了民眾的歲月靜好。他們當得起最美「逆行者」的名號,也配得上所有讚美和尊重。
而彝良縣人民醫院「集體」放棄申領補助,希望將其發給疫情嚴重地區醫護人員的做法,則更標註了其人格高度。
▲雲南一醫院放棄申領抗疫補助:請發給疫情嚴重地區的醫務人員。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ID:wevideo)
對個中善意,全社會包括有關部門理應珍惜與呵護,但珍惜不等於罔顧其權益的「成全」,呵護不等於任他們犧牲自身權益的順從。對其善意更好的回應,或許是肯定他們的「為人」善舉,但拒絕他們的「舍己」行為。
對參與抗疫的醫護人員進行補貼,本就是對他們付出與犧牲的補償,是他們應得的權益。無論根據勞動法等法律法規,還是按照人之常情,這些醫護人員都可以問心無愧地享受這些補助,相關部門也應及時、足額地發放補助。
在該事件中,因是150人集體放棄,所以很多網民擔心,這裡面或會否存在「集體行為綁架」或「他不領我也不好意思領」的軟性裹挾。這裡面顯然得分情況看待:如果是有組織的行為,那確實欠妥;如果純屬自願,那公眾應更多地回到對善的顧惜上來。
但不管是哪種情況,對有關部門來說,都沒必要「如其所願」,他們放棄申領就真的不發了。
很多人都聽說「子貢贖人」和「子路拯溺」的典故。孔子的學生子貢從其他國家贖回了魯國人,政府要給其贖金,被子貢回絕,該「仗義疏財」行為遭到孔子批評。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子路在途中救了一個落水者,該人用牛答謝子路,子路接受了牛,孔子誇獎了其行為。孔子的做法著眼的,其實就是「做好事不求回報」的潛在道德綁架與「做好事有好報」的正向激勵。
具體在此事中,若當地有關部門真的「說不要就不給」,那很可能抬高奉獻的潛在成本。其他地方醫護人員申領補助時,沒準也會對標高風亮節之舉、不好意思「見錢眼開」地領補助——但醫護人員也需要掙錢養家,其中很多人並不富裕,完全靠工資養家餬口,這樣的奉獻讓他們「犧牲」太大。
更何況,這些醫護人員放棄申領補助後,補助款依然屬於發放機關所有,其是否有權要求將其「轉贈」給湖北等地的醫護人員,「轉」給某個醫護人員還是予以「均分」,也會面臨很多權屬上的難題。
就此看,更好的辦法就是,充分肯定這些醫護人員的善意,但該補助就補助,至於補助款到手後如何處置,是捐出還是留作自用,由他們自己決定。這樣一來,可以定向捐贈、遂了他們心意,還可有效監督善款用途,讓善款發揮更好的作用,更能避免道德綁架下的「捐不起,但不捐不行」情況。
文/史洪舉(法官)編輯 陳靜 實習生 張曉雨 校對 盧茜
點擊下圖進入"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實時地圖"
值班編輯 花木南
本文部分內容首發自新京報公號「新京報評論」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歡迎朋友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