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號推出了《拜登兩次手術做的是什麼?》,今天繼續解讀這個熱點事件:
11月7日,據美國媒體測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已獲得超過270張選舉人票。次日,美媒集體「官宣」拜登獲勝,二十多個國家已發祝賀。
據媒體報導,在整個競選過程中,川普父子一直不斷觸及拜登生命中最悲慘卻又一直在勇敢面對的東西:癌症。拜登自己患過腦動脈瘤,他最看重的長子博伊壯年時死於腦癌。
其實,媒體的這段話中,混淆了兩個概念:一是拜登的腦動脈瘤並不是癌症,二是拜登的兒子雖然是癌症,但並不叫腦癌,而叫腦瘤,這樣的癌瘤分不清,也是讓人醉了。我們就來普及一下為什麼「腦癌」不叫癌:
我們知道,腫瘤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良性腫瘤一般不會危及生命,可以做一個小手術,也可以不用手術,如:脂肪瘤、纖維瘤等。
惡性腫瘤根據來源分為癌和肉瘤,來源於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稱為癌,如:結腸癌、乳腺癌等;來自於間葉組織的惡性腫瘤稱為肉瘤,如:骨肉瘤、平滑肌肉瘤等。
腦癌是民間的說法,醫學上對顱內的腫瘤只稱為顱內惡性腫瘤和良性腫瘤;顱內原發性腫瘤和轉移性腫瘤,為什麼會這樣稱呼,其實,這個問題是很難回答的。
一般認為,顱內腫瘤有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在臨床上,有良性的腦膜瘤,有惡性的腦膠質瘤,還有轉移性腦腫瘤等。
但由於顱腔的容積是一定的,加上顱骨非常堅硬,腫瘤不容易向外蔓延,腫瘤的生長會造成顱內壓的增高,形成腦疝而導致死亡,因此,我們說,顱內腫瘤就算是良性的,但它的位置是「惡性」,因此,在臨床上,將「腦癌」(惡性腫瘤)和「腦瘤」(良性腫瘤)都視為一種疾病來加以重視,這或許是沒有刻意分良惡性的原因吧,但在臨床和病理上,良、惡性的顱內腫瘤是有著嚴格的界定的。
拜登和哈裡斯這對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獲得提名後,在全美關注癌症的社會群體中引起了轟動,包括癌症患者、他們的家屬、醫療專業人士和研究人員,他們都希望拜登當選,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和拜登一樣,與這一疾病有著緊密關聯,拜登成為總統將為癌症研究優先提供資助和支持。
儘管媒體將癌和瘤混淆了,但如果拜登當選能夠重視癌症的研究,那將是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