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還沒從被滴滴收購的悲傷中緩過勁來,就又遭遇了一次危機。近日,各地乘客反應遇到Uber的「幽靈車」,叫車之後,司機接單,但是沒有司機聯繫你,也沒有車來接你,而這時手機上卻顯示已經完成行程,並且扣款。
納尼?還沒坐上車就瞬間訂單完成了?!還把錢給扣了!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這些司機的頭像也十分恐怖!幾乎都是面色陰暗,或嘴唇發黑,或眼圈發黑,或眉毛濃黑……司機的電話也是永遠打不通↓↓↓↓
鬼啊!!!
鬼!!!
司機接單後,沒有聯繫乘客、也沒有車來接乘客,行程卻很快開始又很快結束,乘客被莫名扣款,這種行為說白了就是「刷單」!
這種「幽靈車」刷單事件並不是新鮮事。今年7月,天津地區就曾出現過類似現象。有業內人士分析,這些「幽靈車」司機平時主要是和「刷單手」合作,接「刷單手」發出的單子,套取平臺的獎勵和優惠券。刷單幾乎是一個空手套白狼的暴利行為,無需開車接送乘客甚至不需要有實際車輛,只要在平臺上註冊一個帳號,接滿10單後就會得到100-300元不等的補貼。
據透露,目前的專車職業「刷單人」已經形成從手機批發市場獲取手機號碼,到建立社交群與司機分成刷單收入的完整「產業鏈」,司機最高每月可以騙得數萬元刷單收入。通過虛構乘客乘車的事實,以滿足平臺的補貼政策,進而實現騙取補貼的目的,這種行為本質上是對平臺的一種欺詐,已經符合我國刑法對於詐騙罪的相關規定。
由於平臺「補貼」機制的存在,自打車軟體誕生以來,各個網約車平臺就得了一種無法擺脫的「牛皮癬」——刷單。
儘管網約車平臺對於刷單的容忍度越來越低,但最近刷單有升級之勢,十分巧合地衝撞上兩個時間節點:滴滴與中國Uber合併的過渡期以及專車新政即將正式實施。
目前滴滴Uber雙方一些功能重合的部門已經開始整合,而與中國業務相關的Uber員工也開始調整職位,其中比較大的人事變動是,Uber美國原中國區反作弊業務負責人尹佐寧博士出任易到技術副總裁,而尹佐寧之前在Uber負責中國區的反作弊業務。也就是說,在滴滴與中國Uber的過渡期中,負責Uber中國業務的反作弊負責人已經離職,也難怪會讓幽靈車鑽了漏洞。
儘管平臺多次強調加強對司機資質的審核,但大量「幽靈車」司機的出現再一次說明網約車平臺審核身份形同虛設。隨著將要實施的專車新政政策對司機準入的嚴格審核,從安全的方面來看,確實是有備無患。
針對「幽靈車」一事,Uber官方回應稱,這些司機的頭像圖片經過電腦合成,針對其刷單套取平臺獎勵行為,將通過技術進行打擊。同時表示,乘客若碰到類似問題,可直接跟客服反饋,因此產生的車費在核實後將全額退款。
這一次Uber方面的反應可謂迅速,但這樣的回應真的能讓市場滿意麼?「幽靈車」這一起看似像是不良司機個人行為的背後,實則隱藏著Uber自身不作為的痕跡,單就這一事件而言,Uber的回應已經開始玩起了套路。
這裡需要質疑Uber的是,這麼恐怖的頭像是怎麼通過審核的?這種情況現在來看應該出現很多次了,為何沒有及時採取措施?乘客未上車且不到一分鐘的行程為何能夠成功扣款?由於Uber沒有客服電話,乘客遇到類似事件,還要自己通過郵件或者客戶端自助操作申請退費,本應是Uber解決的事情,卻轉嫁給了消費者。不得不說,出現問題後,用戶的維權途徑過於狹窄,平臺對於司機的懲罰力度也不夠大,變相縱容了司機的刷單行為,對此,Uber平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幽靈車」惡意刷單盛行之下,損害的不僅是乘客的合法權益,也影響了整個網際網路+行業的良性發展。Uber這個泊來品剛剛有本土化趨勢,當務之急是需加大對司機的審核與監管力度,填補機制漏洞。對刷單行為採取零容忍的高壓態度,堅決打擊這一行為,才能被中國市場接受。
最後,需要提醒大家:如果遇到軟體中頭像是黑嘴黑臉或者面部扭曲的Uber司機,一定要立即取消訂單!
文/宋勝男
文章源自法制網 作者 宋勝男
本期編輯 李金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