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歷史,每一種溝通形式都發展出了獨特的便捷交流方法。
北方文藝復興的繪畫蘊含豐富的象徵意義 ,即便是最普通的細節(比如一個花瓶)都有對應的深刻寓意。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們會通過摺疊自己名片的四角,來表達從祝賀到慰問的不同情感。無線電報員制定了一套編碼專用語系統,以免長期的電報工作導致他們出現「摩爾斯手」的症狀。
而Line作為一款擁有 2.05 億月活躍用戶的即時消息類應用,它採用了表情貼紙。
在臺灣,很多 Whatsapp 用戶在大概三年前,開始轉用微信或者Line,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後兩者擁有表情貼紙和 emoji 功能。你可能認為表情貼紙是毫無意義的東西——既然能在幾秒之內打出回復,為什麼還要浪費時間翻閱一大堆所謂「可愛」的圖像呢?
後來,如果你仔細研究過那些貼紙,你會發現它們可能像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一樣,也能通過一種絕妙的方式,表達出豐富而複雜想法和情感(通常是內含深意的,還有一些確實會讓人感到莫名其妙)。
表情產業
Line投入了大量資金,將消息應用轉變為一個「生活平臺」,應用裡面裝滿了包括食品雜貨宅配和音樂流媒體在內的各種功能。這種策略跟微信、Kakao Talk 和最近的 FacebookMessenger 等其他消息應用一樣,提供多樣化的服務意味著當用戶對免費信息和語音通話功能的新鮮感過去以後,它們仍然能夠繼續保持用戶的粘性。
儘管如此,Line的主要收入來源仍然是表情貼紙包和遊戲。第三方設計師可以在 Line 的 Creator’s Market 中上傳和銷售表情貼紙,這個市場在運營的第一年就獲得了 7500 萬美元的收入 。
根據 Line 在上個月舉行的四周年慶上公布的數據,Line 用戶每天會發送高達 24 億個表情貼紙和 emoji 圖標,其中有接近一半(48%)的表情是表達快樂,另外還有表達悲傷(10%)、憤怒(6%)和驚喜(5%)等情感的表情。
很多在美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的人都會犯下一個錯誤——認為應用的表情貼紙僅僅是可愛而已。在一篇關於 Line 的首次公開募股計劃的文章中,彭博網把它們稱為「泰迪熊圖標」。
然而,在這家日本公司推出的表情貼紙當中,有很多都屬於「kimo-kawaii」的類型,這個詞將「kawaii」(可愛)和一些更為陰暗的情感結合在一起(「kimo」有噁心、令人討厭的意思)。最能表達這種意味的一個例子,應該是 Line 的一個標誌性卡通角色「Moon」,他在尋找一份新工作的時候跌入了人生低谷。在銀行存款變為零之後,Moon 把自己的家裡弄得凌亂不堪,然後通過觀看一些色情內容打發時間,甚至嘗試和一隻蟑螂交朋友。
雖然 kimo-kawaii 通常被認為是最近才興起的潮流,但它其實已經深深地紮根在日本流行文化當中 。一個叫做「Gloomy Bear」的卡通角色可以說的是暴力版本的 Hello Kitty,不過 Sanrio 設計的一些新角色沿用了 kimo-kawaii 風格,例如一隻長期處於沮喪狀態的雞蛋角色「Gudetama」。
Line 現在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它將如何在自己的核心市場以外的地方發揮出表情貼紙的吸引力,尤其是在它準備上市之時。目前日本、臺灣、泰國和印尼這幾個市場用戶,佔據了超過一半的 Line 用戶。
然而無論 Line 如何執行自己的商業策略,重要的是,它的表情貼紙都證明了科技公司可以影響和強化文化潮流,比如這些創造出來的角色都可以成為獨立銷售的產品。
可愛表面之下的商機
跟其他採用 kimo-kawaii 風格的設計一樣,Line 卡通角色的一大優勢是它們非常討人喜歡。它們當中的大部分(一隻棕色的泰迪熊、一隻白色的兔子、一隻綠色的青蛙和一隻黃色的小雞)就像是裝滿卡通角色通用原型的蠟筆盒。這點使得它們的適用性很廣。
雖然這些角色在表情貼紙包裡面可能會做一些暴力動作,或者互相向對方的嘴裡塞蛋糕,但是在 Line Friends 商店 裡面,它們看上去都像是 Hello Kitty 一樣人畜無害。Line Friends 是 Line 在主要市場開設的紀念品商店,裡面主要售賣一些毛絨玩具、文具和餐具等商品。
雖然 Line 的數據記錄了用戶最常用的表情貼紙,但是這些數據無法體現用戶在收到表情貼紙時的反應。這點對於表情貼紙設計師來說是一個難題,但同時也為他們帶來了更多的自由。這家公司在設計新表情貼紙的時候沒有參考特定的用戶特徵數據。不過 Line 東京總部的表情貼紙策劃經理渡邊直元(Naotomo Watanabe)表示,Line 在剛推出的時候的主要用戶是高中女學生。
由於 Line 應用希望擴大它的吸引力,它開始將市場測試拓展到其他人群。「Moon 的求職故事」是在早春推出的一套表情貼紙,這是日本企業新財年開始的時候,很多職場人士都會在這個時期尋找新的工作機會。
Line 應用目前擁有 14 萬個表情貼紙和 6830 個 emoji 圖標,它現在的工作重點是在那些還沒有普及 Line 消費應用的國家,推廣自己的卡通角色,並從中獲取利潤。例如,它最近推出了 Emoji Keyboard 應用 ,它專門針對亞洲以外的用戶推出的,內置了 3000 個表情貼紙和 emoji 圖標。如果這款應用可以獲得成功的話,它可能會吸引用戶使用其他的 Line 應用,比如圖片編輯應用 aillis(之前叫做 Line camera),包括 Line Rangers 在內的各種遊戲,甚至像 Line Antivirus 和 Line Tools 這樣的工具類應用。
移動時代的通用語言
在文字交流當中,表情貼紙是溝通的邀請 ,而且它們比 gif 或表情符號都更容易使用。它們可以輕易表達出無法(或者說不應該)用言語寫出來的情感。
在其他消息應用中,能夠體現 kimo-kawaii 精髓的表情貼紙還有 Facebook 的 Sinister Oyster 和HamCat 表情包。
不過最受追捧的還是 Line 的表情貼紙,因為它們的角色擁有相對豐富的故事——至少足以做出一部叫《Line Town》的動畫和一些主題漫畫。當然,不是所有 Line 表情都會表達出那種壞壞的可愛,例如在「Brown 和 Cony 的甜蜜約會」表情包中,Line 的兩位人氣角色(一隻熊和一隻白兔)就只是進行一些浪漫的約會,在沙灘上玩鬧。
儘管有些 Line 表情是甜蜜和天真無邪的,但是有些表情貼紙的暴力程度不可小視。其中一個表情貼紙是 Sally 正在進行同類相食的行為——它在一邊吃雞腿,一邊直接從酒瓶喝酒。不過 Line 也不能毫無限制地展示這類場景,這點需要根據不同地區來決定。例如,在有很多穆斯林的國家,Line 是不會銷售含有醉酒角色的表情貼紙的。
渡邊直元表示這些角色之間的故事和關係其實誕生於偶然。
「我們原來沒有想過要為 Line 創造角色,只是思考怎樣才能做出深刻印象的表情貼紙。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角色是 Moon,這是通過表情貼紙傳達情感的最簡單方式。然後我們想要做出更加富有個性的表情,又構思出了一些女性和男性的角色,比如 Cony 和 Brown。」
隨著 Line 不斷推出新的表情貼紙包,角色之間的關係和個性開始擴展。例如,Brown(一隻木訥的熊)和 Cony(一隻天性浪漫的白兔)有時候會互相打鬧。而小黃雞 Sally 是「一個比較悲慘的角色」,它是其他角色欺負的對象,會被當成棒球來打,或者當成家具來使用。不過在後來的表情中,Sally的地位也有所提升。
Line製作了一個名為「Line角色的憤怒」的表情包,渡邊直元表示,「在日本,這個表情包代表的是一種隱而不發的憤怒,一種消極攻擊的憤怒。」其中一張是 Sally 與Brown的蛋糕聚會,它在很多時候都是受害者,但在這個表情貼紙中,它當一回贏家。
本文為本文源自TechCrunch中國,原題為「Line貼紙背後的密語」,轉載自雷鋒網
財經新知(微信號:caijingxinzhi)
新媒體公司「新知百略」旗下自媒體「財經新知」系WeMedia自媒體聯盟成員,百度百家、虎嗅網等知名科技博客作者。當前最具力度的財經類自媒體品牌,專注財經深度報導,挖掘財經內幕,為你打撈最新、最具價值的財經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