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已至,「猴年大吉」「金猴報喜」等祝福語流行網絡,但和兩千年前的古人使用的「馬上封侯」「輩輩封侯」的祝福語相比,無疑都成了「浮雲」。
從自治區博物館了解到,新疆本地雖然沒有猴子,但由於猴子聰明伶俐,自古就受新疆人喜歡。截至目前,新疆出土的陶、銅、泥、玉、石等「猴」文物已達數十件,其中,以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對猴和對馬剪紙、和田地區「母猴身上騎小猴」和昌吉木壘縣出土的「馬上騎只猴」文物較為有名。
對猴和對馬剪紙可能寓意「避馬瘟」
吐魯番地區阿斯塔那古墓中發現的對猴和對馬剪紙,是新疆古代文物中的精品,西遊記中「弼馬溫」一說可能也源於此。
據自治區博物館相關專家介紹,對猴和對馬剪紙年代為隋朝時期,對猴剪紙上共有16隻猴子,分成8對圍成一個圓圈。墓葬還發現有對馬剪紙。對猴和對馬剪紙是目前發現中國早期剪紙的代表性作品。
「馬上騎只猴」銅像,目前收藏於昌吉州博物館,銅像高約10釐米,上刻的馬和猴栩栩如生,馬兒悠閒沉靜,猴子乖巧可愛,銅像上方留有一圓孔,貌似一件佩飾。
據自治區博物館相關專家介紹,這件文物寓意應是「馬上封侯」,文物年代距今約有兩千年左右。
「輩輩封侯」是一件清代玉石文物,收藏於新疆和田地區博物館。文物用和田白玉雕成,上刻一隻母猴側身蹲坐,頭扭向正面,在它身上騎了兩隻神情俏皮的小猴。
據介紹,由於拜相封侯是古人的人生價值取向,「猴」也是人們心中吉瑞美好事物的象徵。猴子騎在馬背上,象徵「馬上封侯」,猴拿官印爬在楓樹上,象徵「封侯掛印」;大猴背小猴,含有「輩輩封侯」之意。
吹簫陶猴再現于闐人對音樂痴迷。新疆和田地區博物館還陳列了一組唐代伎樂陶猴,這些陶猴出土於和田約特幹遺址,陶猴身高僅1.5釐米至3釐米,有的呈跪狀,有吹排簫的、有擊鼓的、有彈琵琶的,看上去妙趣橫生,令人忍俊不禁。
來源: 吐魯番零距離
請進吐魯番統一旅遊(sytlf2014)公眾微信平臺、新疆旅遊官方網、去哪兒、攜程、驢媽媽、美團、一塊去旅行,上淘寶、天貓搜「敦煌旅遊官方旗艦店」,線上購票,免排隊,直接換票入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