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主 編: 周 睿 茜
廈 門 大 學 嘉 庚 學 院
微 信 號: YOZOH_xxyyy
出省讀大學後的我,最掛念的,是家。
家在三線小城市,生活節奏緩慢
在慢的覆蓋下,我有思考的權利和感悟的空間
幸好一路上的良辰美景,我都沒有錯過
一葉零落,便知秋天將至
枯折的藕枝在水中的倒影錯落有致
草木潤性,浮塵亂心
花開也好,花落也罷
連菜市場的蓮藕、茨菇都變得可愛
寒假過年我再次回到家
這次我選擇拿起相機當一個記錄者
過年的味道,說白了,就是飲食的味道
我外婆家在廣東臺山,海晏人
發糕,寓意著來年家人事業順利,步步高升
我嘲笑這樣的名字來得隨便而世俗
其實這是祖輩對晚輩最樸素的祝福
其中的情感不言而喻
做發糕的杯子已經用了10幾年
調製黃糖
熱氣騰騰的發糕
油餈,也叫煎堆
阿婆說以前油很珍貴
只有過年才會倒上一鍋熱油來炸油餈
製作油餈的過程很辛苦,手腕需要不停地翻動麵粉
在每個油餈下鍋前粘上幾顆黑芝麻才好看
油鍋裡翻滾的小團團
最後就成為了外酥裡嫩的油餈,剛上鍋我已經忍不住下手了
怎麼說這種家的味道呢?你吃過法國藍帶的甜品,喝過珍藏多年的拉菲,也品嘗過各國料理,你覺得味道都很好,但是過後總覺得這個味道還是比不上一個酥嫩的油餈,一口自家釀的梅子酒,一塊蝦膏蒸豬肉。
沒錯,就是這個味道。
《舌尖上的中國》結尾文案說道:「這是劇變的中國,人和食物比任何時候都走得更快。無論他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得多麼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特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2016的春節已經過去,大人們回去工作,小孩繼續上學 。
老人呢,就照樣打他們的牌,泡他們的茶,唱他們的戲。
不過他們可能在打牌時來一句:「我的孫女說今年做的油餈好好吃啊,還拍照放上網哇,哈哈哈現在的小孩真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