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為什麼此類事件易引發關注
涉及民族情感的輿情事件特別容易引發關注。根據蟻坊數據來看,相關熱點輿情事件的發酵周期較短,大致為2到3天。事件一經曝出,迅速進入活躍期。主要原因是,大多數網民擁有較高的民族認同感,也對此類辱華、辱國事件應保持高度警惕,認為如果不能嚴肅處理這類事件可能會影響社會輿論的導向,甚至威脅國家安全;其次,近年來中國國家綜合力量明顯增強,科技和經濟等方面的變化以及國家對民族自信感的強調等提升了民族自尊,對於該類敏感性事件,很容易引發大量網民的關注與熱議。
從「辱華分子」的行徑來看,應該認識到愛國主義教育並不能保證每一個個體都能對國家、民族產生高度的認同。當下中國綜合國力空前強盛,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教育、醫療、法律等多個領域仍然存在大量亟待改善的問題,加之近幾年越來越多相關的負面事件爆發也給國家形象造成了很大負面影響,相應地,一味的譴責、辱罵等消極態度對於環境改善毫無益處,更應該積極地去解決問題。
此外,對於此類事件中需注意的是:不應該以愛國的名義傷害他人,以「暴」制「暴」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5.2 什麼人群易引發關注
黨員幹部、高校師生等群體有著較強的社會影響力,他們的不當言論會引發更多關注。
2015年11月,湛江市嶺南師範學院基礎教育學院英語系副主任梁新生因在微博上發表多篇言論過激的博文,有損黨和國家形象,造成不良社會影響,違反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受到行政撤職處分。
2015年12月,山東某市公安局副局長吳某在朋友圈轉發一條有關「一國兩制」的文章並大肆發表不當評論妄議中央,造成惡劣的影響,後來吳某被處以開出黨籍的處罰。
無獨有偶,2018年1月至2018年4月,同心縣個體私營企業協會黨員田自存先後在新浪微博中跟帖發表辱罵春節習俗為「特色豬圈文化傳承」,鼓動網民接受其他國家網民侮辱中國人為「支那」,篡改愛國歌曲歌詞辱罵網民,引起強烈不滿。2018年4月3日,同心縣公安局行政處罰決定書,決定對田自存行政拘留10日。2018年5月,縣市場監督管理局黨委給予田自存留黨察看一年處分。
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眾多案例的背後,如何運用私人社交媒體,也成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私人社交媒體是否越來越成為一個半公共空間或公共空間?從現實來看,的確如此。以微博為例,在微博上發布信息可以設置三種權限——公開、對好友圈可見、僅對自己可見。用戶有權選擇自己在社交媒體上是否公開隱私,而從現實情況來看,選擇公開發布信息,公開發表評論的佔大多數。這種行為(無論發生於微博還是微信朋友圈)本身就是一種將自身的隱私公開化、公共化的行為,加之背後存在著各種途徑和方式的傳播,人人可以輕鬆得到他人的「隱私」信息,這些都為半公共空間或公共空間的形成創造了條件。私人社交媒體變得不再「私人」,人人都可以成為你社交中的重要一環。
當然,此事件對事件當事人而言教訓已經夠深刻,但開除是否是最好的處理方式,能否有效教育當事人也值得反思。畢竟嚴肅處理是簡單的,而治病救人就沒那麼簡單,特別是思想的病。事件中,網民表現出來的人肉搜索和網絡暴力也值得反思,因為不滿一個人的表達內容,將與其有關聯者個人信息搜索出來並公布依然侵犯了個人隱私權。最近的很多事件都有這個傾向,在部分網民眼裡,只要有行為不端,不管是本事件中的辱華、還是其他事件中的摔狗虐貓,就可以肆意人肉搜索並公開別人的個人信息,這種暴力如果蔓延也會十分可怕。從法律角度看,人的權利是平等的,侵犯「壞人」的權利也是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