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各大媒體都爭相報導了一則新聞,內容就是廣電總局今日發文責令今日頭條永久關停「內涵段子」等低俗視聽產品。
很多段友表現出一臉懵逼,不是說好的滴、滴滴嗎,怎麼說涼就涼了。
荒川叔也是第一時間跑到光電總局觀光進行核實。
在這條諮詢中,提及了導向不正、格調低俗,荒川叔不禁回想了一下。最近,關於各大網絡平臺的新聞都是偏向負面的,從4月1日爆出的新聞:「14歲懷孕生子、17歲當二胎媽媽」等新聞,令人瞠目結舌。
在視頻封面上寫著。相差9歲的姐弟,你才剛上幼兒園,我卻以為人父母了
但是這些並不是極端個各例,之前就爆出未成年人在網絡直播並將述自己「生娃多、當媽早」的故事
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時間在平臺上未成年網紅媽媽竟然扎堆出現
並且達到了三四十萬次的播放量
看到這裡的時候荒川叔,不禁想問問,我們的未成年人這是怎麼了。
各大APP平臺的智能推薦功能也成為了未成年媽媽背後的推手。在一位17歲媽媽的主頁,點開一個小三角就會出現一欄「你可能感興趣的人」。隨機點開一個,出現了一位18歲媽媽。她的主頁裡再點一下推薦,又找到一個小媽媽。
荒川叔覺得,廣電總局這次責令關閉的通知,是給各大網絡平臺敲響了警鐘,讓未成年少女懷孕生子,這不僅觸犯社會的道德底線,同時也觸犯了法律,我國《刑法》規定,與未滿14歲的少女發生性行為,不管是否自願,都按強姦罪論處。
而在網絡平臺上大肆的宣揚傳播相關視頻,甚至進行炫耀,博取眼球,這本身就是一種病態的,扭曲的價值觀!央視與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少年與社會問題室聯手,在一座小縣城中對513位家長和518名青春期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對於短視頻與直播的底線在哪,雙方的認知存在著明顯差異,僅在不該罵人上取得了共識。家長最痛恨早戀、化妝、遊戲,孩子們則認為只要別犯法,別耽誤學習就行。專家稱抵禦消極信息入侵,首先家長要避免掩耳盜鈴式管理,享受信息包容性開放性的同時,又能做到自律,父母用以身作則的方式,幫孩子建立網際網路行為的規範和邊界。
有數據顯示2017年,內涵段子已經擁有了2億多的用戶,而今日頭條最初的下載量幾乎全是來自內涵段子。在這2億用戶的背後又有多少未成年呢。今日頭條也宣布他們在此期間已經對旗下的短視頻產品進行整改,下架問題視頻、禁封帳戶等。
荒川叔覺得,網絡平臺在盈利的同時,一定要肩負起一定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