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海洋博物館:文物徵收驚現大清國臺灣府海陸布防圖

2021-02-13 觀滄海

  正在緊張建設中的國家海洋博物館目前主體鋼結構基本完工,由5960噸鋼筋、27460噸混凝土和18000餘噸鋼結構部件組成的1號館、4號館、中央大廳、2號館南側懸挑全部完成,幕牆工程C型鋼安裝已完成70%。下一步將進入幕牆工程施工和室內結構砌築階段。

  在鋼結構完工的同時,國家海洋博物館的文物徵集工作也在緊張進行,目前,累計徵集藏品超5萬件。


(國家海洋博物館預計2017年5月開館)

  在已徵集到的藏品中,有展現古海洋地質變遷和生命演化的古海洋生物化石;有展示海洋生物之美的海洋貝殼、珊瑚等;還有海上絲綢之路的漢代至民國各個時期的珍貴海撈瓷器及其他沉船文物;反映古代中國與亞歐各國經濟活動的珍稀貨幣、金銀等價交換物;呈現自宋代至現代海洋軍事發展史的海防文物、武器裝備、輿圖;解讀大航海時代影響下的近代歐美海事文物等。

  其中,有些堪稱奇珍異寶。例如:展示新石器時期濱海先民陶器製作技術的龍山文化蛋殼黑陶;反映唐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盛況的「黑石號」出水瓷器;展示明代岸防要塞和水師裝備的「明洪武五年鷹揚衛大炮筒」;尺幅巨大、存世僅見,能夠宣示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大清國臺灣府海陸布防全圖》;有近百年歷史的「綠眉毛」帆動力木船;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聯合展出的752導護艇;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南海艦隊捐贈的殲教-6飛機等藏品都將成為展示亮點。

  據國家海洋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此次徵集到的龍山文化蛋殼黑陶呈現出龍山文化的精髓,他們已經徵集到了許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以蛋殼黑陶最具特色。


(明洪武五年鷹揚衛大炮筒)

  另外,國家海洋博物館徵集到的明洪武五年鷹揚衛大砲筒砲身銘文為:「鷹揚衛鷹字叄號大砲筒重壹佰伍斤洪武五年九月吉日寶源局造」,是目前已發現的有銘文最早的明代碗口炮。特別是這一碗口炮是「鷹揚衛」配備的(註:「鷹揚衛」系明太祖朱元璋創建禁衛軍、確立兵制體系所設),這是目前所發現的唯一的明代鷹揚衛實物。而「鷹字叄號」說明該砲為「鷹揚衛」早期物品。

  據悉,通過《明實錄》和相關墓志銘的記載可以知道,鷹揚衛在明初海防抗倭和南下西洋的歷史事件中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所屬鷹揚衛的「明洪武五年鷹揚衛大炮筒」亦是功不可沒。


(大清國臺灣府海陸布防圖)

  在徵集到的藏品中,有一件見證歷史的珍品——大清國臺灣府海陸布防圖。該圖為手卷,紙本,四周裱以綾邊,水墨手繪。圖上地名、山川、兵營、汛塘、衙署等重要目標皆用紅框黑墨題名框內,長874釐米、寬44.5釐米。同治元年(1862年)福建總衙監製。《大清國臺灣府海陸布防圖》繪製較為精準,山水形勝美觀,所以,它不但是一幅重要的軍事布防圖,也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其歷史價值遠遠超過它的藝術價值,是一件重要的清代臺灣軍事布防和歷史資料。


(國家海洋博物館計劃一期開放八大展區)

  目前,國家海洋博物館籌建辦公室正按照國家文物局發布的《館藏文物登錄規範》,對徵集到的藏品進行分類以及基本信息錄入,實現數位化分類管理。下一步,國家海洋博物館將按照「總體規劃,分期開館」的思路,為一期開館做準備,一期開館主題展區為:中華海洋文明、海上絲綢之路、魅力中國海、遠古海洋、今日海洋,以及序廳、兒童廳和全息影像廳八大展區,展陳面積18968平米,達到總館面積的75%。

圖文來源:天津北方網

編輯:鄭雅楠 審核:金昶

相關焦點

  • 大埃及博物館接收新一批2000件文物 共計接收54000件文物
    據埃及金字塔在線網站9月19日報導,大埃及博物館接收了一批共計2000件的文物,這些文物主要來自於位於解放廣場的埃及博物館以及特拉·亞胡迪亞和金字塔地區的文物館藏
  • 臺灣新聞晚播報:臺北故宮將閉館3年 民進黨遭批「文物助選」
    中國臺灣網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是2018年11月13日,歡迎收聽今天的《臺灣新聞晚播報》!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牽動數百萬觀光人潮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院預計在2020年起閉館3年,並將部分珍寶南遷至臺北故宮南院(位於嘉義)置放並展覽,此舉是臺北故宮開館以來首見,引發外界疑慮。
  • 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希望年輕人在博物館舉辦婚禮
    本周六晚22:38,由央視一套《開講啦》將邀請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做客,陳館長認為走進博物館就應該用心感受文化,不要總惦記著拍照:「我覺得在博物館拍照的人都很傻。」 ,達到766萬人次,但是陳履生卻在現場表示,「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館長是全世界最難做的館長」。
  • 走近生態城國家海洋博物館工地上的「蜘蛛人」
    在國家海洋博物館的施工現場,工人們還在冒著嚴寒加緊施工,保證工期順利完成。昨日,記者來到了由中建八局負責建設的國家海洋博物館施工現場,一根根銀灰色的巨大鋼結構桁架已經搭建起來,幾名焊工像「蜘蛛人」一樣在高高的桁架上不停攀爬,仔細地進行著焊接,雖然身上系有安全繩,但也讓記者不由為他們捏了把汗。中午時分,「蜘蛛人」們迎來了難得的休息時間。
  • 確認連結 |「走近博物館」——和文物做朋友.
    2020年度「春蕾公益·苗苗義工」 【活動主題】:「走近博物館」——和文物做朋友。【集合||接站地點】:(河西區)平江道「天津市文化中心·天津博物館」換票處門口,見隊旗或藍馬甲集合。 【活動內容】:1. 根據《任務書》完成博物館參觀和學習任務。2. 初體驗小小志願者、初體驗小小講解員等基礎志願服務工作。
  • 【518國際博物館日】518國際博物館日全攻略:從北京→房山,共赴文化盛宴
    2020年5月18日,為做好疫情防控中的「國際博物館日」活動,北京市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與北京市房山區良鄉拱辰三街二社區月華新村小區聯合組織了「追溯北京歷史——促進社會和諧」主題宣教活動,為了減少人員聚集,活動選在小區卡點處進行,社區工作人員與博物館工作人員組成聯合小組,完成體溫監測、
  • 【熱點】法國再向中國返還24件隴南禮縣大堡子山文物
    兩個月前,原藏於法國吉美博物館的32件大堡子山文物返還回國並正式移交甘肅。  當日,甘肅省博物館舉行移交儀式。甘肅省副省長夏紅民表示,一年之內,大堡子山流失文物兩次成功返還,為非法流失出境的文化財產返還多元化解決機制提供了典型案例和有益經驗。
  • 「香港博物館節2017」深圳博物館分場活動開幕
    6月23日,由深圳博物館與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合作舉辦的「香港博物館節2017」深圳博物館分場系列活動開幕。
  • 海關代表國家徵收郵寄的口罩?謠言!
    有海關工作人員把號稱被徵收口罩的人拉群,請他們提供單號進行查詢,結果無人能夠提供,基本都是「聽說」。博主@客官不要急,幫助在微博上能夠提供單號的幾個人進行了查詢,最後發現,他們的口罩也都沒有被徵收,都是其他的情況。
  • 四川省「5·18國際博物館日」主場活動在三星堆博物館舉行
    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文化和旅遊廳廳長戴允康為活動致辭,回顧了近年來四川博物館事業發展取得的成就,並希望博物館要積極主動服務大局,以資源整合、文旅融合、區域合作為路徑,進一步激發創新活力,激活內生動力,全面提高文物保護展示利用水平
  • 直播|國際博物館日:科技給展覽帶來「新玩法」
    掃描圖中二維碼或點擊文末原文連結觀看直播此次系列活動藉助新科技和新手段、新渠道,為山村孩子和博物館現場連線互動講解文物的前世今生;線上不間斷雲遊博物館;基於H5的三維數位化文物展示三部分,備受觀眾歡迎和社會關注,網友反響熱烈,點擊量超過百萬,有效地推動了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普及。
  • 「使命指導行動 擔當捍衛安全」海西特警順利完成押運文物赴京參展任務
    2018年12月9日,經過充分準備,特警支隊抽調8名精幹警力與省公安廳、州公安局、都蘭縣公安局民警組成16人押運工作組,護送59件涉案文物安全抵達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參加「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此次押運任務的順利完成充分展現出了三級公安機關默契配合的能力
  • 臺灣:惡意汙染海洋 最高可罰款3億 判7年 |信德海事網
    信德海事網援引臺媒報導,近年陸續發生「德翔臺北」等重大海洋汙染,環保署擬修正「海洋汙染防治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汙染海洋從最高一五○萬元提高至三億元(約合人民幣6725萬),惡意棄置油汙者可能面臨一至七年徒刑,另也首度針對停靠臺灣港口進口原油業者,徵收海洋汙染防治費,預估可年收三億元。
  • 兩岸一家親 臺灣中臺禪寺捐贈返還 流失在外二十載 千年鄧峪石塔塔身回歸山西
    2016年2月,中臺禪寺見尊法師拜會中國國家文物局,主動提出該件石塔疑為山西省晉中市榆社縣某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希望在2016年8月13日,中臺世界博物館落成活動中將該佛塔捐贈給國家文物局;  2016年4月8日,惟覺安公老和尚圓寂,其最後心願還是希望將石塔塔身捐贈給國家,並託付給弟子見燈大和尚來完成,考慮到擬捐贈石塔屬於山西省被盜文物,國家文物局經研究決定,委託山西省文物局具體開展石塔回歸的相關工作
  • 來賓市博物館重大火災隱患通過現場驗收
    2019年4月10日,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下發了《關於掛牌督辦博物館和文物建築重大火災隱患單位的通知》(安委會辦公室函﹝2019﹞21
  • 知名臺灣美女新聞手語主播:王曉書 — 帶你遊臺灣(中)
    王曉書 ★  曾出版個人成長曆程《我看見聲音》書籍★  臺灣《公視聽聽看》、《公視手語新聞》手語節目主持人★  全世界和平大使唯一臺灣地區代表★  第38屆臺灣金鐘獎文教資訊節目主持人獎★  第47屆臺灣金鐘獎綜合節目主持人獎王曉書,是臺灣家喻戶曉的電視手語節目主持人,聽障模特、作家。
  • 全球首雙海洋垃圾鞋 只有臺灣能做
    每年有高達九百萬噸的廢棄塑膠流入海洋,不只纏住海洋生物,甚至還被海洋生物吃下肚。海洋環保組織「海洋會議」(Parley for the Oceans)想找新方法解決海洋垃圾,於是與愛迪達合作,愛迪達又再找上臺灣的遠東新世紀。等到鞋子亮相引發各界討論,卻沒有人知道是臺灣讓海洋垃圾變鞋材──這謎底到今年十月才解開。
  • 崇陽兩男子挖古墓挖出文物!
    9日早晨,崇陽縣金塘鎮大源橋上村一組村民孫師傅向本報反映,他家的祖墳山上一座祖墳被盜挖,盜挖者是該村人,警方和博物館介入調查,但是盜挖者只交出了損壞的文物,還有幾隻完整的文物沒有上交。楚天都市報記者驅車來到該村,被盜古墓離孫師傅家約有1公裡路程,他帶著記者翻山來到現場。古墓已被挖開,該墓在一簡易公路邊上,長約3米,寬約70釐米,墓室由青磚砌成。
  • 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學者參訪龍門博物館
    J•Besner先生,日本城市地下空間研究所所長粕谷太郎先生,同濟大學教授、博導束昱夫婦,同濟大學教授、博導湯永淨女士到訪龍門博物館,洛陽城市建設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行政管理部主任陳杰、洛陽市建築學會會長吳全君及洛陽龍門博物館副館長王凌虹陪同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