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爆料稱,3月22日下午3點左右,達州市巴山救援隊和漁民救援隊在鳳凰大橋附近州河中打撈起一具遺體。溺亡原因相關部門正在進一步調查之中。
據了解,這名溺亡的青年男子大約16歲左右,某中學在校學生。於3月19日離家出走,家人懷疑在鳳凰大橋跳河自盡,遂請求巴山救援隊和漁民救援隊打撈。
「太可惜了,這麼年輕的娃娃,家裡人多傷心!」現場圍觀市民議論紛紛。記者在此提醒:不要信謠、傳謠,尊重逝者及親屬!
這個世界還有那麼多美好,
為什麼一定要選擇死亡?
生命唯有一次,一去不復返;
生命是那樣的渺小與脆弱;
請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珍惜生命;
因為它不僅屬於你也屬於每一個愛你的人。
多多陪伴孩子,遠離抑鬱症
隨著通訊科技的發展,智慧型手機如今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形影不離的必需
品,其中也包括大量青少年甚至兒童,影響著他們的社交互動方式、信息獲取渠道甚至精神狀況。在校園裡或者地鐵裡,經常能看到機不離手的青少年——他們有的捧著手機上社交網絡聊天,有的低頭玩遊戲看影片,有的則是瀏覽新聞看電子書。據調查顯示,大多數青少年遇到手機沒電或者忘帶手機的情況會感到焦慮不安。
青少年過分依賴手機,在人際關係上會呈現出冷漠化趨勢,甚至產生抑鬱情緒。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社會心理學家簡·溫格日前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採訪時表示,從心理健康的角度,智慧型手機正將這一代青少年推向危機邊緣,「青少年外出與朋友們面對面互動的時間大幅減少,他們不再參加聚會、逛街,而是只在網上聯絡。青少年在屏幕前的時間越多,越容易感到不開心、孤獨、抑鬱,自殺風險更高。」
另據一項發表在《電腦與人類行為》期刊上的研究表明,嚴重依賴社交媒體的人出現焦慮症狀的可能性,是幾乎不碰社交平臺的人的3.3倍,表現出抑鬱症的可能性則為3.1倍。
醫生稱,對於手機的過度依賴可能與多方面因素有關,比如現實中的家庭環境欠佳,或是生活中缺少對其他事物的興趣等等,父母應當用正確的方式來限制孩子使用手機,「正確引導孩子用手機來上網查詢有效信息,激發他們學習求知慾望,讓原本沉迷於手機遊戲或者社交網絡的孩子漸漸意識到手機原來還是很好的學習工具。同時,告誡青少年或兒童過分依賴手機的危害,還可以多培養他們其他方面的興趣,轉移其注意力。對於手機的依賴並非一日促成的,所以家長不可操之過急,要心平氣和循循善誘,不妨可以先允許青少年或是兒童每天使用一定時間的手機,並逐漸減少使用的時間。」
此外,父母要做出好的榜樣,不要自己整日手機不離手還反過來要求孩子不用手機,畢竟孩子的很多行為是受父母影響的,事實上兒童過度依賴手機很多情況下問題出在家庭。
建議家長從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多為孩子安排感興趣的活動、了解孩子用手機玩些什麼、和孩子達成共識制定玩手機規則、家長在家起表率減少使用手機時間等幾方面入手,給孩子營造健康的生活方式,利於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