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粵港市民稱為「公仔紙」的香菸畫片,又稱煙畫,在20世紀上半葉曾風靡一時,與郵票、錢幣並稱為世界三大收藏品,但隨著社會變遷如今已經退出歷史舞臺。
香菸畫片是舊日香菸包內所附贈的一種小畫片,在北方叫「洋畫兒」,在廣東、香港一帶則稱為「公仔紙」,放學後圍在一起玩公仔紙,更是無數上了年紀的人珍貴的童年回憶。煙畫雖然是香菸廠商為推銷而免費贈送,但其內容廣泛,印刷精緻,色彩絢麗,在當年之所以吸引眾多的收集者,與其說是為了娛樂和兌獎,還不如說是它豐富多彩的內容和精妙絕倫的畫面受到了人們的寵愛。
反映市井民俗生活
近年來,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徵集了81套(近4000枚)民國香菸畫片,其中三級文物32套。這些香菸畫片內容豐富多彩,涉及婦女兒童、風景名勝、時事政治、歷史人物、科普知識等眾多題材,把大千世界記述得淋漓盡致。
(放學後圍在一起拍公仔紙是許多七八十後的共同兒時回憶)
直接反映市井民俗生活,可以說是煙畫的突出特色,這些內容「貧富無分,老少鹹宜」,使人見之親切。煙畫對中國市井生活的貼近,最好的例子莫過於英美菸草公司出品的《清代各行各業》、《三百六十行》等,畫中描繪了清末民初民間照相、雜技、織布、當舖、木工、建築、算命、醫藥等,生動而詳實,承接百年前的時空定格,連貫起來不亞於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為今人留下了豐富的圖文資料。
以小見大的百科全書
煙畫不僅描繪了市井生活,描繪了許多國人耳熟能詳的文學名著,更重要的是在信息傳播不發達的年代,它還充當了百科全書的角色。在一套民國兒童識字煙畫中,每個小片上不僅有筆畫清晰的楷書漢字,還有英文單詞和國際音標註音;1934年兒童教育畫的印樣中,既有通俗易懂的圖畫,又有朗朗上口的歌謠;還有一套「老刀牌」海外百業彩色香菸畫片,介紹了中非的象牙、南非的鑽石、加拿大的三文魚等世界各地物產。小小煙畫,成為人民學習知識、了解世界的窗口。
(水滸傳公仔紙)
說起公仔紙,90後的年輕人一臉的迷茫,60後、70後、80後則兩眼放光,只因這些印有華麗人物形象、火柴盒大小的彩印卡片,凝聚了他們的童年歡樂。60年代中出生的萍姐告訴記者,改革開放以前出生的孩子沒有什麼玩具,公仔紙算是最常見的一種。萍姐早期的公仔紙都來自父親買的煙,一直到70年代後才有人專門印刷。那時候大院裡的孩子都收集公仔紙,為了拿到自己喜歡的人物卡片,哪怕是親兄弟都得搶。
隨著歲月的流逝和近半個世紀的社會變遷,煙畫早已退出歷史舞臺,但透過那些保留下來的珍貴紙片,人們可以看到中國人生活方式、思想意識、民俗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軌跡,也對這一特殊的文化傳媒,有了新的了解和認識。
來源: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