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的朋友圈,
最火的話題莫過於《流浪地球》這部電影。
這部上映第一天排片寥寥的硬科幻,
隔天就殺出重圍,
逆襲登頂春節檔單日票房榜首,
口碑票房一路領跑。
目前,《流浪地球》票房已超過39億元,
一路飆升,
躍居中國影史票房榜的第二位。
除了國內院線,
2月8日起,《流浪地球》登陸國際院線,
在美國、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亞上映。
官方發布的《流浪地球》海外放映排片表顯示,
在美國主要在AMC和Regal兩家約40個影院播放。
據說《流浪地球》的歐洲發行權賣給了Netflix,
等北美上映結束後,
歐洲用戶就可以通過網絡看了。
而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
幾乎所有場次的票都「已售罄」。
在北美華人圈,
誰能夠搶到一張《流浪地球》的票,
都值得在社交網絡上好好曬一曬的!
目前,在國外知名電影評分網站IMDB上,
已經有2903人為《流浪地球》進行了評分,
電影評分高達8.0分,
與《風之谷》、《終結者1》、《洛奇1》並列。
雖然除了上述地區,
國外很多影廳現在還沒開始正式放映《流浪地球》,
但歪果網友的花式誇讚彩虹屁已經停不下來了……
外媒們幾乎都是標題矜持,文內海誇
在電影上映之前就是這樣的畫風
▼▼▼
這是未來中國外太空冒險的第一個大屏幕願景。
(The first big-screen vision of future Chinese adventures in outer space.)
The Verge:
《流浪地球》預告片展示了一個拯救地球的絕望計劃。
「流浪的地球」將是中國突破性的科幻大片。
(The Wandering Earth could be China’s breakout sci-fiblockbuster film.)
Aintitcool:
中國科幻片《流浪地球》將闖入美國院線。
《流浪地球》改編自劉慈欣同名短篇小說,由郭帆導演,看起來是一部有趣且具有前途的科幻動作片,可能會動搖美國科幻界。
(Adapted from a short story of the samename by Liu Cixin and directed by Frant Gwo, THE WANDERING EARTH looks to be afun and promising Sci-Fi action film that may shake up American Sci-Fi.)
中國新年票房:「流浪地球」上映第2天開始逆襲
當然,這麼用力表揚的不只是外媒,電影《阿凡達》、《鐵達尼號》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也在微博轉發了這部電影:祝你在《流浪地球》的太空之旅中好運,祝中國科幻電影之旅順利!
在Youtube預告片評論區的歪果仁也興奮壞了!
作為印度科幻迷,
我只想祝賀中國的這部電影,
很想看到與好萊塢不同的東西。
我的天!
原來這是由三體作者的作品改編的電影!
一定會大賣!
我也這麼認為。
電影看起來質量很高。
故事顯然很好,它基於一部偉大的小說。
祝賀中國!
——來自印度👍
P.S.我希望它能在印度發行英語版本!😊
光看預告片就把一些歪果仁的觀點刷新了:
中國正在拯救世界,美國可以退休了!
我是加拿大猶太人。
美國科幻電影已經開始傾向平淡無奇,
但這部中國電影真的很棒!
我知道中國製作了一些不錯的藝術電影,
當然包括偉大的武俠電影,
我從未將中國與科幻電影聯繫在一起,
但之後我可能不得不改變觀點!
除了歪果網友自己的花式吹捧,也有長篇來剖析的外媒作者,比如《紐約時報》以及sciencefiction.com。
《紐約時報》稱,中國在太空探索領域是後來者(a latecomer),在電影業中,中國也是科幻片領域的後來者。但是,「這種局面就要改變了(That is about to change)」。
His novels are sprawling epics and deeplyresearched. That makes them plausible fantasies about humanity’s encounters with a dangerous universe.
他的小說敘事宏大,同時研究深入細緻。因此,這些作品在講述人類在危險宇宙中的境遇時,天馬行空的幻想也變得實際可行。
sciencefiction.com認為,《流浪地球》的瘋狂想法就很吸引人。他們認為這部電影能火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第一,《流浪地球》這部電影的預算接近5000萬美元,以好萊塢的標準來看不算很高,但在中國可以說是大手筆,一共有7000多人參與了製作。
紐約時報也注意到,此前中國觀眾對好萊塢的很多科幻大片反應平平,所以中國電影公司對於投入大量資源來製作科幻電影這件事一直持有謹慎態度。
所以《流浪地球》這部電影無論從技術上還是投資上,都是國內大多數製作人目前還無法企及的。
第二,是劉慈欣IP的號召力,但這同時也面臨挑戰。劉慈欣的小說敘事宏大、探索深入,這使得這些作品在講述人類在危險宇宙中的境遇時,顯得愈發真實。
《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在北京舉行試映會時承認,把這些科幻作品搬上熒幕,對任何電影製作者來說都是一個挑戰。
此外,導演有意識地避免讓吳京成為一個獨立的超級英雄,拯救地球的擔任角色變成了一個團體,有一種中國特色的,人定勝天的精神。
這兩部影片都包含了重要的情節轉折,也在正面展現了中國的太空計劃,在中國受到普遍歡迎。
當然,sciencefiction.com思考則更加深入:像所有優秀的科幻小說一樣,它要求觀眾思考一些關於誰應該被拯救的基本問題,還有「我們願意為生存付出多少代價,我們可能會制定什麼樣的計劃」等等。
Science Fiction注意到電影的視效團隊,不是來自美國,也不是來自韓國,而是來自於中國的MORE VFX。「 視覺效果令人驚嘆,可以與好萊塢的科幻史詩相媲美(The visualeffects are stunning and rival the best of Hollywood’ssci-fi epics),中國城市的深度凍結和被半毀壞的天際線非常棒」。
因此獨立影評人雷蒙德·周說:「這片如同科幻片元年的開啟。」
澳大利亞電影網站Flicks.com的影評稱,影片在驚險刺激的情節中,融入了很多中國傳統道德觀念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謙卑、自我犧牲和忠誠等美德(Chinese cultural virtues of duty, humility, self-sacrifice, andloyalty, both to family and society as a whole)。
The Wandering Earth's heroes are just thekind of gung-ho go-getters who can go off plan and do what needs to be donewhen the chips are down – but they’re explicitly doing it out of selfless service to the greater good,which is often a by-product rather than an aim of American heroes』 actions.
《流浪地球》的主人公們是一群同心協力志在必得的人,他們可以在形勢危急之時打破計劃、雷厲風行做該做的事,而且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為了偉大事業而無私奉獻。但在美國英雄這邊,這通常只是他們完成任務的一個副產品,並非主要目的。
還有一些歪果網友從片中感受到了美國和中國文化的不同:
1. 當糟糕的事情發生在地球上時,美國尋找新的世界,中國拯救舊世界。 不同文化,不同解決方案。
比如《星際穿越》中,歐美人的想法是派出一隻探險隊去尋找能拯救人類的辦法,或者探索人類的新家園。
而安土重遷的中國人,怎麼能捨得丟下這生活了300多萬年的「祖宅」地球呢?
走!咱們帶著家一起走!連房子都一起搬走!
於是,中國人想出一辦法,把地球上安裝上上萬個發動機:把地球推走。
這就是行星發動機。
這樣就能把地球推離太陽系。
2. 美國人通常只是一個人在拯救世界,而中國人選擇一起戰鬥。
中國的科幻,一直都有著有別於歐美科幻的不同文化內核。
我們看慣了「一人開掛,拯救人類」的歐美好萊塢科幻片,看膩了各種「不到最後一秒絕對不剪斷炸彈電線」的俗套劇情,也看煩了各種「為了愛情,我可以不要一切」的男主救女主,最後把全人類置於危險境地的惡俗情節。
而中國科幻的《流浪地球》帶來了一股清流。
人們看完後會發現,原來,不是所有的主角,都是貫穿全片的英雄,也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會有成功的結果,當然也不是所有任務失敗就徹底沒戲了,更不是說拯救地球只是憑靠誰的一腔熱血和愛情激情便可以辦得到。
在《流浪地球》裡我們看到了一種理念,一種將全人類團結在一起「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理念。
我們也看到一直期待的場景,全球各地區各民族的人們,為了同一個目標「讓地球和人類活下去」,團結在一起。
雖然《流浪地球》是一部中國科幻,但絲毫沒有凸顯出中國的地位,作者甚至刻意弱化了中國人的身份,而是把整個人類當做一個命運共同體在撰寫。
這就和一些好萊塢科幻很不一樣了。
原著作者劉慈欣,也因為《流浪地球》,再一次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喜歡劉慈欣的讀者,將其親切地稱為「大劉」。
而他上一次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是憑藉科幻小說《三體》獲得雨果獎,他成為榮膺該獎項的首位亞洲人,從此將中國科幻作品走出國門邁向世界。
去年11月8日,劉慈欣在美國華盛頓被授予克拉克想像力服務社會獎(Clarke Award for Imagination in Service to Society),成為獲得該獎的第一位中國人!
值得一提的是,劉慈欣這次的獲獎演講全部用英文完成,雖然語音語調並非十分標準,但他用詩意和深沉的語言表達了自己對於「想像力」(imagination)的理解,以及對宇宙和星辰大海的嚮往。
一起來感受下科幻大師的宇宙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