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衛五號」
造價高達56億元新臺幣、由臺灣完全自主研發的第一顆光學遙感衛星「福衛五號」上月在美國發射升空時,曾令島內一片振奮。然而近日有消息稱,該衛星首批傳回的遙感影像模糊不清,且經遙控校準仍無法改善,形同「失能」。對此臺灣媒體和政黨紛紛開始問責。
「福衛五號」發回的照片
而依原設計,此衛星應可在離地球七百二十公裡的軌道高度上,拍下地球表面黑白解析度兩米的清晰照片。
負責單位臺灣實驗研究院分析,主要是前端望遠鏡焦距偏移造成的。
臺灣太空中心初步規劃的校準方式,主要以「福衛5號」影像和過去「福衛2號」影像做對比,再用軟體進行回溯修正,或是調整衛星內部溫度,改變遙測取像焦距,不過程度上仍有限。
臺灣實驗研究院表示「福衛5號」在地面測試時,都沒有出現類似狀況,目前仍無法得知鏡頭偏移原因,不過最快要2到3個月才能得知修正結果,倘若校正無效,未來恐怕就無法拍攝出高畫質影像,只能用在大面積的農田或林木的觀測上。
對此臺立法機構國民黨團書記長林為洲表示,當初花了56億新臺幣才讓「福衛五號」風光升空,現在全部丟到水裡沒了,這是臺當局及科技相關部門至少也是主管層級官員該負責的。
民進黨籍民代管碧玲說,去年就有科學家告訴她「福衛5號」組件規格的若干問題,擔心受損將求償無門,她當時就曾對此進行質詢。現在聽到「福衛5號」傳出影像失焦的問題,十分著急想了解真相,但由於衛星已升空,發生任何問題都必須靠科學家們在地球以遙控方式處理,她相信臺灣太空中心正全力找出解決方案,希望各界以專業態度面對問題,給科學家們一點時間解決問題。
對於「福五」出現重大問題,消息人士建議,臺當局應儘快指定一位有太空衛星工業經驗、熟悉臺灣太空中心生態的人接主任,否則目前只有代理主任,可謂群龍無首。新主任須組成真相調查委員會,徹查為何造成這些問題,釐清責任並進行懲處,重整太空中心應有的紀律。
而「福衛五號」拍照功能形同報廢,立刻引起臺灣網友瘋狂吐槽:
「估計是鏡頭蓋子沒掀開」;
「勞民傷財空心菜!沒有一點基礎,硬幹這個有什麼意思?」
「好好一顆衛星,當竄天猴放了」;
「為什麼要到美國用火箭發射?直接請臺灣的名嘴吹吹不就上去了,反正這些名嘴法力無邊」;
「本來成功失敗都沒什麼大不了的。只是臺灣還沒成功就開始吹,是給吹大了的」。
《海峽新幹線》時事評論員陳鳳馨指出,臺灣是自然災害多發地區,因此「福衛五號」是要真正的發揮一些民生作用的,現在看它顯然做不到,這會成為臺灣要在相關領域當中更進一步進展的嚴重阻礙;《海峽新幹線》時事評論員鄭師誠則指出,臺灣沒有能力派任何太空人上太空去修「福衛五號」,而如果「福衛五號」的問題是鏡頭的問題,那在地球上調整是沒有用的。也就是說發射上去的衛星沒有辦法發揮功能,只是一個視覺性衛星,卻花了五十幾億(新臺幣),在太空變成太空垃圾,這是最嚴重的問題。
更多嘉賓點評內容,請關注今晚22:28《海峽新幹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