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二十四節氣中的「寒露」剛過去不久,日本海周圍頓時呈現出風起雲湧的場面,這裡的「風」不是指國際時局,而是破壞力極強的颱風。
據俄媒體10月12日發布消息稱,颱風「海貝思」已經登陸日本,根據氣象雲圖的數據顯示,「海貝思」和61年前的「艾黛」威力相當,當年颱風「艾黛」在日本捲走了上千條生命,而「海貝思」似乎有「昨日重現」的可能。
為此,日本國內已經進入一級預警狀態,接近1600多個航班被迫取消,同時鐵路公司也緊急關閉瀕海路段,眾多學校停課疏散。目前已經有兩人遇難,數十人受傷,900萬民眾緊急撤離,日本的天空呈現出紫紅色,有不少網友表示宛如末日降臨。
颱風作為一種災害性自然現象,因其超強的破壞力,素來在多國的文化圈裡都與死亡緊密相關,如今「海貝思」正以每秒65米的速度席捲日本,暴雨及洪水隨之而來。在人類有記錄的颱風中,「泰培」曾在1979年登陸日本,當時的最強風速達到了每小時305公裡,由「泰培」引發的洪災造成多艘船隻沉沒,至少導致數百人喪生,颱風「泰培」也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強颱風。
經研究發現,颱風時常光臨日本,這和日本本身所處的氣候環境密不可分的。眾所周知,日本屬於島國,地處太平洋海域,受海洋性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影響,颱風、地震和海嘯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不過,日本在應對自然災害也有著多年的經驗,國內的一些基礎設施在建造之初就是按照防範的標準,所以,儘管多災多難,日本人在自然災害中的傷亡率並不算高。
另據研究日本歷史的專家表示,包括二戰在內,日本對外不斷發動戰爭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日本島的複雜地質環境,讓居住在此的日本人難以忍受,企圖通過對外侵略搶佔別國的領土,從而徹底擺脫這一現狀。
同時,日本處於太平洋板塊和歐亞板塊之間,平日裡的地震如同家常便飯一樣平常,因此家家戶戶不得不時刻關注著預警系統,而颱風等強破壞力的自然災害,更是令其苦不堪言。同時,日本島本身資源缺乏,日本人對資源豐富的國家有著本能的嚮往。
正是由於所處環境的局限性,日本的日常交通主要是以鐵路為主,而經濟模式,也主要是靠從國外進口原材料,通過精細加工再出口的方式。
無論是鋼鐵冶煉技術還是礦產開發,甚至在民間備受爭議的古墓挖掘領域,日本人都有著獨到的技術,對資源的迫切需求催生了技術的革新,甚至是生產力的轉型。
然而,二戰的失敗也讓日本意識到,通過侵略擴張的模式改變自身居住環境,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且在戰爭中失去的人力財力甚至國格,遠比膨脹的野望更大。如今的日本,在日美安保的框架下,軍事武裝和經濟實力遠遠超過世界上許多國家。
但是,日本也清醒地感知著深受自然災害困擾的切膚之痛,正如近期颱風「海貝思」登陸一樣,日本的島國屬性並不會令居住此地的日本人放棄對宜居之地的覬覦。而遭受過日本侵略的民族也不應該喪失戒心。事實上,比自然災害更可怕的是軍國野心,正視歷史值得歡迎,但也不要忘了,90度鞠躬禮和笑臉逢迎的背後,或許是在等待下一個有利時機。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關注我們,每天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