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哪些地方建立生態博物館,如何進行相應的文化和專業技術評估,我國在生態博物館建設中逐漸摸索出一套自身的理解和經驗。
不管生態博物館以何種形式呈現,但以社區為中心、把遺產留在當地是其兩個核心理念。而選擇建立生態博物館的社區或村落,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個關鍵因素:一是具有豐富而有特色的各類文化遺產資源;二是當地居民出於意願,對建設生態博物館有積極性;三是得到當地政府全力扶持,以及專家團隊持續的專業支持。
對於很多希望建立生態博物館的地方來說,即便理解了生態博物館的理念,也還是不清楚生態博物館與一般博物館在管理運營上的差別,也不了解生態博物館作為一種「文化過程」的含義。一般來說,生態博物館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信息中心、完整的社區保護和發展規劃、居民與觀眾的互動和活動。生態博物館的「中心工作」就是以各類當地「資源」和「遺產」為中心,而且要把遺產與社區的發展/居民的生活結合起來。而這些遺產之所以要留在當地,就是因為其與當地的人文景觀、歷史傳統和自然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天然聯繫,即人文與自然的共生關係。
文化和自然資源的共生關係,可以進一步做系統的分解,其關鍵是「自然—人—文化」三者密不可分。一般來說,生態博物館運行狀況不好的例子,都是在這三個方面沒有做好基礎工作帶來的。未來要評價一個生態博物館是否成功,只要看看他們在這些方面做了多少工作基本可以一目了然。
從我國經驗看,生態博物館的建立發揮了六方面作用:一是有效保護了當地的物質文化遺產,包括自然、環境、文化、歷史、建築、景觀等遺產,與周邊沒有進行生態博物館實踐的區域相比,更多地保護了傳統城鎮和村寨的文化和自然遺產。二是促進了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遺產)的傳承、弘揚、發展和保護,文化展示表演空間得到發展。三是帶動了當地生態旅遊的興起,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效果明顯。四是為我國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提供一條多贏的解決方案。有的生態博物館建設在廢棄的工業舊址上,通過保護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人、工業機器、生產設備、廠房建築等,將之改造成一種能夠吸引觀眾了解工業文化和文明,同時具有獨特的觀光、休閒和旅遊功能的教育基地。五是通過自身摸索實踐,已經由試驗期轉向充實完善和發展期,現在各地已經相繼出現許多類似生態博物館的旅遊點,後期會出現更多。六是改變了遺產地區和景觀地區領導層發展經濟的思路,很多地方政府已經認識到原生態、傳統文化、民族風情、工業遺址和遺產是當地發展經濟的最重要資源。
隨著現代生活方式變化加劇、城市化進程加快,立足中國實際的生態博物館,無疑成為維繫民族文化傳統、保持城市記憶、將遺產事業與文化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的理想方式。展望未來,建設美麗中國,生態博物館大有可為。
(作者為中央民族大學多元文化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