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底,韓國爆發金融危機,股市、匯市雙雙遭遇滑鐵盧,國民經濟陷入癱瘓。韓國政府請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施以援手,但後者卻提出苛刻的附帶條件。
如今,由崔國熙導演,金惠秀、劉亞仁主演的韓國電影《國家破產之日》將那段真實歷史搬上銀幕,描繪了金融危機來臨時的眾生百態。
電影將於11月28日在韓國上映,11月30日在美國上映。
「大韓民國距離國家破產還有一周。」
據《韓民族日報》介紹,本片交織呈現了1997年韓國爆發金融危機,在外匯儲備見底的「國家破產之日」到來前,為阻止危機而奮鬥的人、想要在危機中賭一把的人,以及因危機而倒下的人。影片通過喘不過氣的節奏來描繪四位身處不同局面的人物做出的選擇,以及這些選擇所帶來的後果。
1997年,與經濟繁榮相關的新聞連日出現,韓國銀行貨幣政策組組長韓時賢(金惠秀飾)綜合了各種指標,預測即將面臨經濟危機。政府急忙組建對策組,但以「防止國家混亂」為名,所有活動都以非公開方式進行。
對資金流動敏感的金融人尹正學(劉亞仁飾)稱「危機就是機會」,召集投資者進行逆賭博。只相信媒體玫瑰色經濟展望的小型食具廠社長甲秀(許峻豪飾),在以期票為擔保的百貨店供貨合同上蓋章,寄予了希望。
另一方面,財政局次官(趙宇鎮飾)想通過這次機會「打造國家經濟的新版圖」,處處阻礙韓時賢組長。在此期間,IMF總裁(文森特·卡索飾)則依仗企圖掠奪韓國經濟的新自由主義者,秘密潛入韓國。
劇照中,金惠秀飾演的韓國銀行貨幣政策組長韓時賢與文森·卡索飾演的IMF總裁在談判桌上針鋒相對,後者對韓國政府施壓,佔據協商主導權的冷酷一面在劇照中也有更多展現。
《日報》介紹,影片中間會穿插播放當時廣播和新聞報導的真實資料,對40多歲以上的觀眾會產生一種仿若置身於過去的現實感。
最引人關注的是,電影赤裸裸地講述了普通人不太了解的與IMF的協商過程。面對IMF苛刻的先決條件而不斷屈辱磋商的無能的和不負責任的負責人,會引發觀影者的憤怒。尹正學這一角色是一個想利用危機大撈一把的機會主義者,卻對國家沒有能力脫離自己預測而不免傷心,觀眾會對之有一種奇妙的認同感。
《日報》提醒,該片給社會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覷。如今韓國非正式職員遍地,以經營活動為由而大量裁員愈加容易,收入兩極化加重,「信得過的只有自己」式的自謀出路的思維方式盛行。影片能幫助觀眾思考這些2018年景象的源頭,正是該片的價值所在。
- 完 -
喜歡文章,給個讚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