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錢的信封,2毛錢的郵票,加上一串郵政編碼……「書信時代」流行的筆友,靠這幾樣就可以將一段友情無限延長。幾十年過去了,70後、80後紛紛開始「奔五」「奔四」,信封變成了紅包,郵票成為了投資,而那一串郵編,已經在我們的記憶中漸行漸遠。
服務了40年的郵政編碼在不久的將來會迎來「退役」。日前,在由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學時空大數據創新中心共同主辦的「新型郵編」研討會上,「新型郵編」建設被提上「議程」。建設完成後,未來每個人都可以建立統一且唯一的「個人地址ID(唯一編碼)」。此外,每個快遞包裹也將有屬於自己的ID,該ID可關聯所有與包裹相關的信息,包括快遞員信息、運送信息、配送信息等。
看到「2002xx」這幾個數字,很多70後、80後會立刻回憶起那個書信往來的年代。在通訊不發達的上世紀,書信是不同地區的人交流的主要方式,信封上的郵政編碼,就成了市民寫信時必不可少的要素。
我國於1974年開始研製我國的郵政編碼,經過5年左右的時間,擬定出「全國郵政編碼試行方案」,並於1978年在遼寧、上海、江蘇等省市進行試點。1980年7月1日,我國推出了全國統一使用的郵政編碼,開始正式在全國宣傳推行。
近年來,隨著網購的日益發達,寄快遞填郵政編碼成為可有可無的事情。
事實上,從身邊的朋友不難了解到,現在很多人在寄快遞時不會再填郵編,很多年輕人已經忘了郵政編碼是多少。
既然郵政編碼很難再被用到,那麼被取代也只是時間問題。
「隨著快遞業務量正爆發式增長,傳統物流運作模式多少有些『滯後』,傳統而原始的郵政編碼因無法適應快遞行業現行的複雜配送環境將淡出視野。」有業內分析指出。
那麼,此次相關部門新提出的「個人地址ID」是什麼,又有什麼用?
根據介紹,個人在平臺註冊、生成ID之後,在選擇快遞服務時,只要將對應的編碼向快遞員發送,快遞員就可以將地址以編碼的形式錄入系統開始寄件了。
寄快件連填寫自己地址的步驟也免了,這種體驗是不是很爽呢?非但如此,「個人地址ID」推開之後,還將減少快遞人力成本、配送成本、車輛成本等,極大地提升配送效率,甚至將推動快遞業進入無人時代。
對此,有業界評論指出,從傳統的郵政編碼到「個人地址ID」,是技術的進步,也是服務的升級。
雖說個人ID給服務帶來升級,但是也有不少人對其安全性提出了擔憂。
「統一了是方便,更需要的是做好隱私保護和數據安全」、「只要查一個編碼,就知道所有購買記錄和郵寄記錄,隱私怎麼保證啊?」。。。。。。在微博上,不少人都對這項新技術提出了質疑。
任何新技術都有利有弊。新的郵編系統用於機構而不是個人,也許能有更好發展機會。用於個人層面時,就要考慮大眾心理承受度和隱私保護。專家認為,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傳統郵政編碼系統還會繼續存在。
新型郵政編碼系統兼具傳統郵政編碼和快遞公司三段碼的雙重基因,它們可以並存,採取統一標準的方法互相解析,在不同領域不同企業發揮作用。
湖北新聞官方出品 | 轉載請註明出處
洽談合作事宜 | 請聯繫在線客服
監製:郭小容
編審:吳博軍
來源:綜合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