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寄信是人們交流情感的重要工具,隨著資訊時代的發展,寄信已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你有多久沒寄信了?除了快遞,平信還能收到嗎?
央視《新聞 1+1》曾報導,記者投遞 100封平信給各地熟人,結果其中 33封沒下落。
而我親眼所見上海某每周出版的印刷品新增五個投遞接收處,結果全落空,一處沒收到。郵政客服稱,丟失原因難找,且無法賠償。
郵遞,遞信是基本活兒,1878 年 7 月 24 日至 8 月 1 日間,清朝政府海關試辦郵政,開始郵遞信件。早前的投遞狀況如何,不得而知,而在我們多年的記憶中,平信投遞準確率很高,本埠都能做到朝發夕至。郵遞行業出了許多跋山涉水、不計較酬勞的全國勞模、省市勞模,其事跡和精神被廣泛傳揚。比如廣東省標兵共產黨員、臺山赤溪郵政支局郵遞員張金榮,20年行程共計 40 多萬公裡,相當於沿著地球赤道「走」了近 10圈。
埠內 8 角,一封平信的花費,真的是微乎其微。但相比以前的 4分,也漲了 20倍。寄信者應得到相應的服務,以前信件可朝發夕至,而今幾天還沒收到,人們容忍了,但最終還是收不到,這實在沒道理。平信傳遞不到投寄目的地,既不查實,又不整改,任其錯誤延續和擴大,談何文明和誠信?
郵政是國字號,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就不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從業者戴大蓋帽穿制服。它是一項崇高的事業。投遞平信乃郵政本分,原始工作。現今郵政客服或許會找出大堆理由來搪塞,為自己做不好平信投遞辯解,比如機器識別郵政編碼,如果寫錯,信件就難以送達,人工糾正成本太高;比如印刷品在信封內裝入太多,封蓋粘貼不夠嚴實在傳送帶上被卡住,導致信件掉落……而事實上,連平信都投遞不好的郵政還是好郵政嗎?平信投遞量較以往下降至少百分之九十九,工作量小多了,郵政更加應該做好。其根子或許還是出在「向錢看」上,染上了嫌貧愛富的毛病,把單位資源和注意力放到了別的地方去了。
投平信的老年朋友是郵局最忠實粉絲,社會的長輩,別人都輕點滑鼠或者手機鍵盤傳遞信息,而他們還攤紙提筆寫字貼郵票,步履蹣跚跑到信筒邊塞信,他們還能郵寄多少份平信呢?理應該得到更好的服務。相比那些鄉村郵政,城市郵政也更有義務完成好郵遞平信的業務。「動天之德莫大於孝」,平信服務糟糕這個細節實際上是社會孝道的淪落,這一狀況應該改變。而那些大批發行的印刷出版物有時效,以平信傳遞,是對郵政的認可,所以郵政也應該善待,如期送達讀者手中,讓它們發揮應有的傳媒作用。
網編:秋月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