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推送大泉州最新鮮新聞資訊
閩南網4月21日訊 頭似鷹,尾像鵲,叫聲「咕咕咕」如鴿子,一對慄色的大翅膀仿佛披了件時髦的外衣,昨日上午,有讀者爆料,朋友在華僑大學後面的山上意外發現了一隻怪鳥,甚為罕見,記者趕忙一睹真容。
「怪鳥」上身似鷹下身像喜鵲
這鳥怕生,見人經過,便躲在鐵籠一角,不時發出「咕咕咕」鴿子般的叫聲,但「型號」明顯比鴿子大了不少。仔細觀察,大鳥通體羽毛呈黑褐色,閃著藍紫色的光,一個鷹鉤嘴配合一對大紅眼甚是唬人,如果只看前面,還以為是只大老鷹,而那一對慄色的大翅膀卻深深出賣了它,再往下,看那寬大的長尾,徹底露餡,這哪是什麼老鷹,分明是只喜鵲嘛!
拍鳥達人莊招建,2013年在石筍公園拍到的一對褐翅鴉鵑
張先生告訴記者,這隻「怪鳥」是昨日上午朋友在華大後山一張廢棄的網上抓到的,因為從來沒見過,便將鳥先帶回家,大家都很想知道這隻罕見的大鳥究竟是啥寶貝,便第一時間撥打了海都熱線通95060。
市民莊招建先生拍鳥十載得照數十萬,是泉州最資深的「拍鳥達人」,昨日一看到記者傳過去的照片,一眼便認出是褐翅鴉鵑,「拍鳥這10年,我只拍過這種鳥一次!」老莊告訴記者,2013年他在石筍公園偶然遇到一對褐翅鴉鵑,便拍了下來,後來其中一張照片還獲了獎,「去金門旅遊的時候倒是看到不少,可從那次後我就沒在泉州再遇到這種鳥」。
「褐翅鴉鵑分布範圍很廣,曾經是我國重要的經濟鳥類,現在是《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Ⅱ級保護動物。」泉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高級農藝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陳貽謀告訴記者,由於褐翅鴉鵑很少成群,善於隱蔽,野外不容易遇到,加之民間認為其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該鳥數量銳減,野外遇到就更不容易了,「最近幾年隨著生態環境的逐步改善,不少『消失』的鳥類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
在得知是國保動物後,張先生和朋友當場放飛了這隻褐翅鴉鵑。
□相關連結
近年泉州發現的珍稀鳥類
黑臉琵鷺
●2007年3月,省鳥類專家在泉州灣溼地首次拍攝到3隻有「水中大熊貓」、「黑面天使」美譽的世界「極度瀕危」鳥類——黑臉琵鷺,充分說明泉州灣溼地是水禽遷徙的重要棲息地與取食地。
紅翅鳳頭鵑
●2016年5月,鳥類攝影愛好者邱德偉在德化首次拍到一種學名紅翅鳳頭鵑的珍稀小鳥,為杜鵑科鳳頭鵑屬。紅翅鳳頭鵑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於2013年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保護名錄。
白頸長尾雉
●2016年6月,德化首次發現白頸長尾雉。白頸長尾雉屬於雉科的大型雞類,中國特有鳥種,已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和《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中均被列為易危物種。根據歷史記載,白頸長尾雉分布於中國長江以南的江西、安徽南部、浙江西部、福建北部、湖南、貴州東部及廣東北部的山林。
●2016年12月初,泉州林業部門在石獅石湖港區附近一處溼地,追蹤到大規模候鳥群,黑腹濱鷸、環頸鴴3萬多隻,其密集程度刷新了泉州官方記錄之最。(海都記者 陳紫玄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