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只看效果
「農業技術推廣不是簡單的講課,更需要深入農村親身示範帶動。很多農民認為我種這麼多年地,一直都是老方法,每年的收成也都很好,不需要什麼新技術,有時間還不如去打打撲克娛樂娛樂。」
林英傑來自農村,對農業有著天生的感情。2010年,他博士畢業後,更是懷著一腔熱情,進入了山東省昌樂縣農業局工作,投入到基層農技推廣事業中。
幾年來,他的足跡遍布全縣村莊地頭,憑藉著過硬的技術和對農戶的熱情耐心,贏得了廣大農民朋友的稱讚和信任,展現了一名基層農技人員風採。
林英傑告訴記者,剛開始的時候農民很難接受新技術,傳統的方式已經能夠滿足需要。他分析,這一方面是由於農民知識水平有限;另一方面是因為很多的技術推廣培訓班講解的知識往往從書本上照搬,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導致了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效果不是很好,挫傷了農民積極性。
因此林英傑決心要做一個讓農民信服的農技推廣員,改變傳統的耕作方式。
2009年,昌樂縣開始承擔農業部小麥高產創建項目,林英傑作為項目組成員跟隨全國優秀基層農技推廣員孟祥曉站長一起進行高產創建示範推廣項目。
「項目實施之初,我們對當前的農業技術推廣形式以及農民的心態做了深入的調查研究,認為應該借這個機會將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到農村」,林英傑告訴記者,「小麥生育期長,影響小麥產量的因素太多太多,哪一個環節想不到,做不到,最終都不可能得到一個高產量。如果做不到高產量,你還拿什麼讓農民信你的技術、你的品種?因此,我們在選地、選種、造墒、播種、苗情考察、培訓、生育期管理方面非常重視,每一個環節我們都親自幹。在示範深耕深松整地、配方施肥、適期足墒精量播種、劃鋤鎮壓,化控防倒、氮肥後移、一噴三防等基本技術管理的同時,根據小麥生長發育不同時期遇到的不同外界條件採取了對應管理措施,同時將這些措施形成技術管理意見,發放給全縣的農民,指導全縣農業生產。」
雖然項目遭遇到2010年低溫、2011年乾旱和2012年三季連旱的不利因素,但在林英傑及時、正確的管理措施下,連續4年攻關田小麥實收產量在700公斤以上。2012年小麥畝產更是達到了767.75公斤,創濰坊市歷史新高。正是通過小麥高產創建活動的示範,很多農民對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有了根本的改變。更多的農民在打聽、諮詢、觀察使用了什麼新技術、新品種,使得農業技術的推廣普及更為順暢。
林英傑36歲,從事農技服務6年。
(宋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