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耀升
健碩的肌肉、古銅色的肌膚,標誌性的白色鬍鬚,伴隨著永不消退的激情,這是美國傳奇職業摔角手胡克•霍根留給世人的一貫形象。但自從2012年網絡媒體Gawker發布了他的性愛視頻後,這位昔日的明星不僅形象盡毀,而且陷入到曠日持久的訴訟之中。
最新的進展是,3月15、16日,Gawker 的出版人、創始人兼CEO尼克•丹頓,被傳喚到胡克•霍根的官司中作證。
霍根稱,Gawker前員工道勒瑞歐在2012年所寫的一篇文章中,發布了他與朋友妻子有染的性愛視頻,對自己的聲譽造成極大影響。他說網站的行為侵犯了他的隱私權,他要求1億美元的賠償。
這又是一場明星與媒體的PK,隱私權與新聞自由的互搏。
與Gawker開打的霍根,是美國摔角(pro-wrestling)界的傳奇巨星,曾在職業摔角比賽中多次奪下世界冠軍,並且將職業摔角從非主流運動帶入主流運動的行列;而他的對手Gawker則是一個涵蓋娛樂、政治和科技的八卦媒體。
Gawker前員工道勒瑞歐在法庭上表示,他當時收到爆料郵件觀看一到兩次後,才將性愛影帶發布出去,而且向他發郵件的人要的並不是錢,跟錢無關。
霍根的辯護律師質問道勒瑞歐,「如果沒有霍根的同意,你還是會發布這個視頻嗎?」他表示會,而且當他撰寫關於這個影帶的報導時,他感到很有動力,因為他喜歡看這個影帶,也覺得有趣。
辯護律師繼續問道,什麼情況下,名人性愛影帶才會失去它的新聞價值,道勒瑞歐回應,「當他們是孩子時」,辯護律師繼續追問是什麼年紀的孩子,他回答,「四歲的孩子」,輕率的態度令許多人感到驚訝。
自從霍根對文章提出質疑後,Gawker官方也不甘示弱,他們認為在美國第一憲法修正案的保護下,他們有權刊出這樣的報導。
法庭上,GawkerCEO丹頓持續捍衛這篇報導的新聞價值,他指出因為這篇報導被標示為「not safe for work」,即該內容不適合上班時間瀏覽(通常被用於標記那些帶有色情、暴力血腥的內容),所以它沒有植入任何廣告,所有在這篇性愛影帶報導中所產生的流量,都不會為網站帶來任何收入,以此自清。
接著丹頓被要求在法庭上,閱讀該篇作者道勒瑞歐的摘錄,其中一句提到,「我們現在還在進行討論。」這句話被作為Gawker重視這個影帶報導的證據。最後陪審員問丹頓,「如果該影片沒有充分的發布理由,你認為第一修正案會保護它嗎?」丹頓認為不會。
《好萊塢記者報》的採訪中,CEO丹頓在聲明中重申了他的立場,「我相信這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當問到這篇報導為何需要包含部分的性愛影帶時,丹頓僅表示,「年輕讀者期待有插圖在文中,這樣能增加作者的可信度。」他指出圖像是吸引現代讀者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他舉了柏林圍牆倒塌的例子,試圖說明圖像是如何重新定義新聞報導。
根據《坦帕灣時報》記者安娜的報導,霍根的辯護律師肯尼斯針對網站的經營理念,對丹頓提出了一系列問題,而丹頓對網站的經營理念是這麼描述的,「它是事實嗎?它是有趣的嗎?然後再確認合不合法」。
安娜在個人推特上直播了周二丹頓的作證,同時也放大檢視了這名CEO在2013年接受好萊塢八卦網(The Hollywood Gossip)的一次採訪。丹頓對於那次採訪所起的標題感到遺憾,他覺得標題歪曲了他的意思——標題是「讓Gawker的尼克•丹頓告訴你,為什麼侵犯隱私對社會有益」,以下是其中一段對話:
THG:Gawker已經被指控在許多情況下,侵犯了人們的隱私權,從喬治•克魯尼抱怨Gawker死纏爛打,到這次胡克•霍根的性愛影帶。
丹頓:我們這段時間中只犯一次,我認為這值得我們這麼做,並且認識到侵犯隱私權,對社會有難以置信的正向效果。
但《坦帕灣時報》記者安娜認為,這就像是看一個調皮小孩被質詢。
事實上,這個高達一億美金的訴訟,正冒險進入一個未知的法律領域,由隱私權對抗第一修正案。
第一修正案全稱是「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最早在1791年12月15日獲得通過,是美國權利法案中的一部分,它保障了美國人民的宗教、言論、新聞、集會自由,原文如下:
國會不得制定有關下列事項的法律:確立一種宗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剝奪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剝奪人民和平集會及向政府要求伸冤的權利。(Congress shall make no law respecting an establishment of religion, or prohibiting the free exercise thereof; or abridging the freedom of speech, or of the press; or the right of the people peaceably to assemble, and to petition the Government for a redress of grievances.)
憲法第一修正案專家萊斯利指出,「我們處於未知的泥沼中,法律承認隱私權的利益,但也同時承認第一修正案賦予重要事件的報導權力。」
「大量的相關問題都是起因於新科技和新媒體。」萊斯利補充道,「近來我們越來越容易用鏡頭捕捉私密的視頻,而像Gawker這樣的媒體,他們不遵守傳統的新聞準則,不知道什麼該報導,什麼不該報導,才會到今天這個地步。」
究竟當隱私重要到什麼程度,才需要公諸於世的報導,這個問題還需要等美國法官的釐清,但道勒瑞歐已經迫不及待發展他的新事業了。
當道勒瑞歐2013年1月離開Gawker後,他在SpinMedia媒體待了兩個月後又接著離職,後來他拿到了Gawker50萬美金的投資,隨後成立了小報性質的媒體網站--Ratter。
不幸的是,在今年一月,道勒瑞歐決定先暫時關閉網站,直到霍根的官司打完。
名人隱私與新聞自由孰輕孰重,一直是新聞界爭論不休的話題。霍根並不是第一個性愛視頻遭曝光的明星,之前,發生過好幾起類似事件:包括2001年,臺北市議員璩美鳳私密影帶遭周刊外流,璩美鳳移居英國;2007年,美國名媛金•卡戴珊與前男友的私密影帶外流,卡戴珊藉此提升知名度;2008年,香港影星陳冠希與多名女性的私密照在網上曝光,陳冠希因此退出演藝圈。
最新的一起則是,2014年,蘋果雲端iCloud遭黑客攻陷,詹妮弗•勞倫斯等數十位知名影星私密照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