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孤》在最後不是皆大歡喜的圓滿型劇情設置,當劉德華扮演的雷澤寬告別了井柏然飾演的曾帥後,他選擇了一個人發動摩託車走向茫茫人海,對他來講,尋子之路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戰爭,或許到最後不一定會有個結果,然而心懷後悔終有期的信念,卻是它尋子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儘管同為聚焦打拐題材的影片,《失孤》卻與《親愛的》有很大的不同。它的戲劇衝突相較於前者,顯得更為樸實平淡,在某些細節地方,則有著潤物細無聲的力量,與此同時,影片也沒有將這個沉重的題材一味的悲情化,而是注入了一種明媚的色彩在其中,配上大段略顯激昂的音樂,導演用這種頗為積極的態度在給傳遞傳遞出一種信息:生活不易,但你總得繼續樂觀往前走,走下去,才有希望。
片中有人靠著希望最終得到了圓滿,也有人因為失去了信念崩塌而最終沒有撐過去。導演彭三源用兩個截然不同的例子來詮釋了信念的重要。曾帥在經歷了面對中國千千萬萬個鐵索橋的時候,依然選擇了找尋,最終與失散多年的父母相認。而那位丟失孩子的母親在經歷挫折後,最終選擇了跳橋,而她僅僅只差一點點就能與女兒相聚,這種錯過讓人唏噓,也讓人落淚。
《失孤》呈現的是一個大群體的那種集體焦慮:丟失孩子的父親,幼時被拐賣已成人的少年,失去了主心骨的母親……這一系列都圍繞著丟失孩子這根導火索展開。而在這悲劇發生之後,每個人都有著各自的焦慮:雷澤寬無法面對家人失望的眼光,曾帥沒法辦理身份證,沒法正常結婚,那個丟失女兒的母親也無法正常生活。這一切悲劇的根源源於人販子,因此,我們不僅僅只是對於片中的人物寄予同情,同時也應該對現實生活有所警醒。正如那個報警的大學生,在遇到嫌疑犯的那一刻,不慌不忙的配合警方最終讓失孤兒童得救,讓人看到打拐不僅僅是失孤家庭的戰爭,也是一個全社會的命題。
電影中,苦情的戲份並不多,但依舊有著感人至深的力量。無論是雷澤寬在高速公路得到交警的幫助,還是曾帥的無償援助,而到最後曾帥回鄉的那一幕,則真實到令人動容,曾經的小孩已長成翩翩少年,鐵索橋不在,母親的辮子也不在,他面對相認的那一刻那種恍然隔世之感真實得讓每一個落淚,不僅僅是他周圍圍過來的相親,也是銀幕下的你我。
作為一個聚焦打拐的題材,《失孤》最讓人驚豔的是它很少賣弄苦情。雷澤寬與曾帥的一路北上甚至讓人聞到了《菊次郎的夏天》的味道,沿途的風土人情,奇聞趣事以及悲歡離合,都讓這段尋找的路上充滿了希望的色彩。
劉德華在片中的表現再一次讓人感受到勞模的努力,不再拘泥於偶像包袱,他在神情,語態以及各種細節上的拿捏還是讓人相當信服的,而井柏然的那股少年的意氣風發以及些許的倔強與雷澤寬的堅定相輔相成,兩人的互動戲份也非常精彩。當然片中也找了不少老戲骨,吳君如,梁家輝等友情出演,也讓本片除了感動之外,也多了點點星光。
茫茫人海,後會有期,尋子這註定不是一條平凡之路,有坎坷,有艱險,可懷抱著必勝的信念,還有什麼能比這個更重要的呢?
文/易二三四(影評人、搜狐娛樂編輯、新浪名博)
——————————
分享熱門影訊,推薦精彩電影,「熱薦電影」(微信號:Goodmovie)和你一起看電影,品生活!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