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我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也叫「馬斯洛金字塔」,這是一個把人的需求給分層的著名學說,是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提出的。
人生在世,有著各種需求:
最底層的需求是生理上的,比如食物啊、休息啊、睡眠啊這些,比動物強不了多少。
往上一層是安全需求,我們要求有穩定的收入、健康的身體、相對固定的環境、不用一天到晚提心弔膽。
再往上一層是社會需求,也就是各種關係的需求,我們要有親情、愛情和友情,這些都是哪怕再普通的人,也理應擁有的東西。
更往上一層,可能就有點不普通了,是尊重需求,比如身份、聲望等等,我們希望自己有所成就,在社會上受人尊敬,可以稱得上是一個人物。
金字塔的頂層,則是「自我實現」的需求,這是人生的高境界,名利似乎都已經不再重要了,我們只想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我們想要有所創造、有所發現,我們想要解決的是這個世界的問題,而不單單局限於自我,為此我們非常樂意完善自己、提升自我、博學多聞、樹立正確三觀、培養高尚道德、避免認知偏誤,追求正義與真理……
馬斯洛本意是說 —— 人的需求應該一層一層地往上走,但是後世的心理學家們發現:人們的需求似乎並不是嚴格按照「馬斯洛金字塔」的順序往上走的。
事實上,很多人連溫飽都沒滿足,就已經在追求自我實現,也有很多人坐擁金山銀山,卻一直在追求生理需求。
我想到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孔子的大弟子——安貧樂道的顏回,和莎翁筆下的經典人物——守財奴夏洛克,他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人的需求是複雜的。
但不論如何,這個需求的分層,很容易讓我們到處把別人給分層:有的人整日營營碌碌就知道賺錢,這些人就是最底層的人;而有的人卻在追求道德、科學和藝術,這些人就處在最頂層,他們顯然不是一個層次。
好,現在問題來了,請問:你覺得,這些你在周圍看到的人,包括你自己,都處於哪一層呢?
我的答案是:
我們都在最頂層。
但也許,
連你自己都不知道而已。
我之前聽到一位兄長說起他自己的一件事,讓我印象深刻:
有一天,他在逛商場,偶然間看到一件自己在上一家公司時研發過的產品被擺在一家店裡,於是他拍了一張照片,發在了自己的朋友圈上。
在這條朋友圈下面有很多人點讚,其中包括他的前老闆、現老闆、前同事、還有現同事,而寫在這張照片上的文字是:此刻,我似乎體驗到了自己工作的價值。
我很受觸動。
是啊,不管你現在從事的是什麼工作,你都不會在領到工資時,看著那一沓鈔票,就說自己體驗到了工作的價值吧?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求,但我們卻總是依據人們的外在行為,去判斷這個人在哪個層次:
要是有人只顧賺錢,
好,那這個就是最底層的人;
而要是不上班天天跑慈善團體,
啊,那這個就是最頂層的人。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比如現在有一個大叔,他滿腦子只想著賺錢,什麼自我實現之類的話,在他眼裡都是廢話,他壓根就根本不認識誰是馬斯洛,那麼在我們眼裡,他就是典型的 —— 「最底層需求的人」。
可事實上,他也許是一位父親,他賺的錢本身並不能讓他感到自身的價值,他辛苦賺錢,其實都是為了給自己的孩子買好吃的好玩的,他看著孩子開心的樣子,此刻,他做到了自我實現。
這才是他真正所追求的,
他體驗到了自己的價值。
再比如現在有個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對他來說,道德、文學、藝術、科學、法律這些都無法讓他提起任何興趣,他根本不關注這些,他只想賺很多很多的錢,於是拼命工作,他看起來似乎也屬於那些 —— 「最底層需求的人」。
可事實上,滿足生理需求,吃飽喝足、吃香喝辣、買房買車本身,並不是他真正的追求,也許他想要證明自己,也許他想給老家的父母買一套房子,也許當他開著自己按揭買的一輛小車,帶父母進城旅遊時,從父母自豪又欣慰的眼神中,他做到了自我實現,體驗到了自己的價值。
有一個與「馬斯洛需求理論」相關的實驗是這樣的,我們可以設想一下:
今天有一家公司要邀請你為他們工作,對此,公司方有以下兩種描述方式。
請問,你更喜歡哪種說法?
哪種說法更能打動你呢?
心理學家們發現,在這個實驗中,受試者們普遍都會選擇第二條:「誰不知道錢是好東西?可我在乎的是這點錢嗎?我在乎的是事業!是自我實現!」
但現在反過來,你變成了公司方,那你覺得哪種說法可以打動其他人呢?
此時,
人們卻普遍都會選擇第一條。
奇怪吧?我們認為自己是有崇高追求的,可別人呢,主要就是在乎錢,
我們普遍認為:
自己在頂層,而別人都在底層。
這是我們的「認知偏誤」,
我們低估了——
別人在馬斯洛金字塔中的位置。
那麼,
我們能不能反思一下自己呢?
我們總覺得現在是一個物慾橫流、人心不古的時代,人們都在最低層次的需求中渾渾噩噩地度日,可以說是 —— 眾人皆醉,唯我獨醒。
熟不知,其實每個人的心中,
都有一個身處馬斯洛金字塔頂層的自我。
我們做一個假設,請試想:
有一個生活在古代中國的中原人士,他閱金經、調素琴、作詩、題詞、畫畫、品茗、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他讀的是四書五經,踐行的是仁義之道,做生意的原則是做個儒商,他覺得自己活著並不只是為了吃飯,他有自我實現的需求。
可是在他眼裡,那些中原以外的蠻夷,那些遊牧民族、草原部落,就是一群野蠻人,整日打打殺殺,眼中只有獵物,活得一點建設性都沒有,這群人哪懂得什麼叫仁義呢?
可殊不知,在這些草原人們眼中,那些中原人才是一群真正的勢利小人,他們穿得人模狗樣,滿嘴仁義道德,卻都只顧眼前的蠅頭小利、斤斤計較、仗勢欺人、貪生怕死。
哪像我們這些快意灑脫的遊牧民族?我們才是真正有大義、敢說敢做、自由自在、真性情的英雄豪傑。
但事實上,大家都一樣,
誰還沒個自我實現的需求呢?
我們不能因為他只顧著賺錢,就說他在底層;也不能因為他不賺錢,就說他不在底層。
不管你做什麼工作,薪水有多少,這個「馬斯洛金字塔」頂層需求,人人都有。
理解這一點,
對我們跟人打交道非常有用。
不低估他人的需求層次,學會用馬斯洛金字塔的高層跟人打交道,是我們的修養與水平的體現。
當初孟子拜見梁惠王,惠王問:「老先生不遠千裡來見我,將會對我國有什麼好處嗎?」
你看,梁惠王一張嘴就談利益,但孟子也沒有因此就判斷說:這個人是個最底層需求的人……
因為孟子知道,每個人都有頂層的需求,所以孟子選擇直接和梁惠王的頂層需求交流,說:「大王,何必非要談好處呢?只談仁義不就足夠了嗎!」
這就用最頂層需求打開了交流,而後,孟子也並不是只談仁義,利益也講了,只是這個順序被排到了後面。
那麼回到我們開頭的那個例子:
守財奴夏洛克,或者守財奴葛朗臺,難道他們這種人真的就只有底層需求嗎?其實未必,他們一定也都各自有著「自我實現」的需求。只不過,我們不知道罷了。
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曾說:「自我實現」是「自我超越」的副產品。
那麼同理,「馬斯洛金字塔的所有需求」,是否其實也都是「自我實現」的副產品呢?
好的,以上就是我們今天的全部內容,
感謝您的閱讀,祝您,每天都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