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正值我國第三個醫師節,國家郵政部門發行了古代名醫《華佗》郵票以示紀念。
該套郵票採用中國傳統工筆繪畫的表現方式,由全國中國畫學會副會長、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高雲先生創作完成。郵票第一圖「發明麻沸散」,展現了華佗為病人施用「麻沸散」,準備進行外科手術的場景。畫面中一位頭髮灰白、瘦骨嶙峋的老年病人坐臥在床上,痛苦的面容不僅是因為疾病本身,還擔心手術帶來的劇痛。身後那位年輕的家屬扶著病人,並露出祈求的眼神。華佗身後的案几上放著刀、針等器械,告訴人們病人將經受手術治療;周邊的搗藥罐、水壺、葫蘆等用具,說明華佗剛調製完藥物,正將這碗藥遞給病人。
華佗手中的這碗藥,正是他發明的、用於手術治療過程中使病人入睡從而感覺不到疼痛的麻醉藥——「麻沸散」。
華佗醫術全面,亦擅長外科,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為了保證手術效果,他研製出「麻沸散」,用於手術。《後漢書·華佗傳》記載「若病髮結於內,針藥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知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濺洗,除卻疾穢,既而縫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復。」
根據中外專家考證,華佗所調製「麻沸散」,其主要藥物是曼陀羅花、草烏、當歸、川芎等。據傳,華佗從山中的獵人那裡得知,狒狒食用一種紅褐色的果子後,就昏睡不醒,而且全身柔軟無力,任人擺弄。有一位獵人還嘗試著吃了一顆這種果子,沒想到竟然渾身麻木,接著就迷迷糊糊地昏睡過去,好久方才甦醒過來。華佗因此研發製成散劑,用來減輕外科病人的痛苦,取名為「麻狒散」,時日一久,加上口耳相傳,「麻狒散」便變成「麻沸散」而流傳下來。
華佗發明和使用麻醉劑,比西方醫學家使用化學麻醉劑進行手術要早1600多年。西醫用笑氣、乙醚、氯仿等化學麻醉劑進行外科手術僅有200年左右的歷史。1799年英國化學家戴維發現了「笑氣」,一年後他提出在較小的外科手術時,可用笑氣止痛。1842年3月30日,美國喬治亞州麻醉醫生克勞福德·威廉森·朗為一名摘除頸部腫塊的病人成功地實施了第一例乙醚全麻。
來源 | 中國中醫藥網
編輯 | 滿柳姿 責編 | 王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