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期以來,中醫時常飽受垢病,卻又在民間暗流湧動。就官方而言,各地中醫醫院的建立以及今年第一波新冠病毒的治療宣傳都彰顯著中醫在中國醫療領域的重要角色。它是一個客觀存在,有傳統文化的身份,有中國人骨子裡的精神歸屬,也不乏一些有心人的刻意炒作。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將西醫帶到東方,400多年歲月流轉,西醫早已成為中國醫院的主流。但是,不管怎樣,千百年來,中醫在這塊土地上不曾湮滅,而且在夾縫裡活得有滋有味,這大概就是民族基因的強勁傳承。
圖:賈遼源
崔丁酉,山西襄汾崔村衛生所的掌門人,64歲,中醫大夫,已有40多年行醫史。他每天的工作很有規律:周一、三、五上午在自己所在單位坐診,二、四、六上午受聘於縣城某私立醫院,剩餘所有時間則在自家的診所裡接待方圓幾十裡的患者求醫問藥。
圖:關俊龍
這個鄉村診所,可以一窺民間中醫之樣貌。
圖:關俊龍
把脈是中醫大夫標誌性診斷手段,某種意義上代表著一個中醫水平的高低。
圖:賈遼源 沈根茂
望聞問切是中醫診療的關鍵,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
圖:賈遼源
崔大夫能夠滾瓜爛熟地背誦《黃帝內經》,他說,中醫的本質不是治病,而是調整某種症候,使其在人體內達到平衡,辨證施治。
圖:王躍輝
針灸是崔大夫治療的重要手段。這種針灸,無痛,而且免費。
圖:賈遼源
圖:賈遼源
圖:沈根茂
兒媳婦也是醫學科班出身,每天在診所堅守,閒暇時間還得為孩子輔導功課。
圖:沈根茂 王躍輝 關俊龍
開藥、抓藥的過程仍然會讓你感受到歷史深處的氣息。
圖:王躍輝 沈根茂
大多數病人會委託診所熬製中藥。如今,熬藥不再使用傳統砂鍋,而有一套專門的機器。成品直接包裝成袋,交給病人,一次一袋,方便省事。
圖:王躍輝
圖:賈遼源
小男孩得了支氣管炎,需要灌注中藥製劑。
圖:賈遼源
幾裡地以外的一個腦梗病人。
圖:王躍輝
崔大夫承包了上百畝土地,種植中藥材和各種苗木,除自己使用,其它用於銷售。許多中藥都由他和家人自己製作。圖:賈遼源
周邊鄉村的病人一個電話,崔大夫就會駕著自己的電動小汽車免費出診,這是他的家常便飯。
圖:賈遼源
其實,中醫的身份很尷尬,對大多數人來說,只有疑難雜症或腫瘤等重大疾病,人們才會想起中醫。它是中國人求醫問藥的底線,是萬般無奈之下最後的歸宿。
圖:賈遼源
中醫是一門玄學。巫術和神力作為一種遺風,讓我們看到了中醫的原本以及中醫傳承發展的脈絡。心理療救已被大眾接受,尤其在疾病預防、養生、臨終關懷等多個環節為人稱道。
圖:賈遼源
圖:沈根茂
除了看病,崔大夫圍繞養生、養老等問題萌生了更大的人生計劃。
(囿於專業知識,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歡迎專業人士留言指正。)朱寶林: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山西省新聞攝影家協會副主席、臨汾市攝影家協會主席最近一段時間,臨汾攝影界有一股新鮮氣息:一群有攝影基礎、有文化底蘊、有思想深度的攝影人走到了一起。他們成立《現實攝影聯盟》,推了幾期作品,用攝影講故事,從社會廣度、寬度分析問題,形成了很有深度的攝影調查報告。
用紀實手法拍出來作品生動自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角度想法,組合起來豐富多彩,立體感很好。每一個專題都是中國農村現實調查分析報告。真實就是力量。紀實攝影永遠是攝影的主流,今天的故事就是明天的歷史,這是每一個攝影人義不容辭的責任。《現實攝影聯盟》做出了可喜可賀的探索。
幾個人聯手做紀實攝影,好處是速度快,周期短,能突出每個成員的特點,能在短期內提升每個人的水平,但也應看到潛在的問題,比如,作品多寡可能會埋沒成員更好的單幅作品,不利於提升每個人圖片編輯能力等。總體說,瑕不掩瑜,這是一個創新,一股清風。希望他們沿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必將會有巨大的收穫。就像這一期的《中醫診所》,期待他們創作出更多豐富多彩、有深度、有思考、有文獻價值的攝影調查報告。
現實攝影聯盟是一個集合,我們用六雙眼睛關注現實生活,用悲憫的情懷客觀反映現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