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得秋脈,死在金日,五臟準此,推之不失。四時百病,胃氣為本,脈貴有神,不可不審。』 病人如果在春季出現秋季的脈象,即是金克木的現象,如果再逢金日,則肝木更經不起克制,會有危險的可能,五臟疾病的輕重,一般可以根據這種五行生剋的關係來推算,一年四季當中不論患有何種疾病,在脈象上都要有胃氣基礎才好,那麼所謂「有胃氣」的脈象,就是脈象和緩,接近正常脈,既不過大,也不過小。既不過強,也不過弱。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是決定病情轉歸的重要問題。脈中最好還要有神氣,所謂「有神」,就是脈象柔和有力,精氣旺盛,正氣旺盛。在診斷疾病時,這些不可以不考察。
什麼是「金日」,這裡說一個傳統文化常識,在中國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幹支紀法。在《易經》與中醫體系中天幹對應諸多相關信息,如地理方位,五臟六腑等萬物類像。「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對應五行「木、火、土、金、水」,庚、辛對應金,所以庚辛日就是「金日」
這裡有個小秘密,古印度與中國同為東方文化體系,《藥師經》裡面的「十二神將」對應十二「地支」,為什麼數字時辰都是吻合的,這不是巧合,是互相對應的,每一個時辰都有一個神將及其眷屬來當值,護持正法。---恭錄自聖一老師《四言舉要略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