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網·莊庸專欄】當兩性關係危機在從「爭愛」到「爭寵」、從「不婚」到「不愛」中導致網文潮流一次又一次地轉向時,從《扶搖皇后》到《鳳傾天闌》,天下歸元重新「燃起了我對女子的期待」,以及對「重建兩性關係」的信心。
很久很久以前,我就在北大網文課和廣東網絡作家高研班上講過天下歸元的《扶搖皇后》。現在,首屆華語網絡文學雙年獎和2015年第一、二季度中國網絡小說排行榜中,我又一次評審和推薦她的作品《鳳傾天闌》。理由都是,在這十多年裡,當兩性關係危機在從「爭愛」到「爭寵」、從「不婚」到「不愛」中導致網文潮流一次又一次地轉向時,從《扶搖皇后》到《鳳傾天闌》,天下歸元重新「燃起了我對女子的期待」,以及對「重建兩性關係」的信心——越來越多的「女堅強」和「女漢子」,越來越需要回歸到「女人之所以為女人」的本質道路,並從「不信愛」再度「信愛」——在這艱難的蛻變過程中,需要一個無比強大包容和付出到骨血的男主,才可以「改變」(其實是揭露)她真正的內心。無論是穿越的女主,還是自強的婢女,包括落魄的公主,她們的「重生」(REBORN)之路上,都有這樣一個用骨血來付出的男主,才能讓「女堅強」/「女漢子」重新變回一個女人。
《天下歸元》讓我們看到了這種可能,以及這種男人應該是什麼樣的。
「我希望看見優秀的女子,在海闊天空的搏擊中自由成長,可以以與男子同樣的高度共同飛翔,而不是被強勢的羽翼層層保護的金絲鳥,永遠不知在風雨中穿行的快感,永遠不懂,如何去追逐自己的信仰。」
無極帝對「女堅強」持搖的愛情,容公公對「女漢子」太史闌的尊重……都是付出自己能夠付出的,珍視她的驕傲、倔強、尊嚴,支持她而不是改變她,保護她而不是禁錮她……這就是「女人理想中的男人」。
匱乏什麼,就想要什麼。現實中想要而不得——沒有「無極帝」這樣的大男子,也沒有「容公公」這樣的小男人——從失望到絕望,女性需求和男性需求是相對應的:在男人們要追求「不貪不懶不隨便不高傲不拜金,年輕漂亮勤勞賢惠聽話」這種「物美價廉」的「完美女人」時,女人們就要在網絡文學的海洋裡追求那些真正能讓自己之所以為女人、之所以為愛人的「完美男人」。
但這,真的只是「完美男人」?不要說這個社會陰盛陽衰,不要說現今的女人太強勢,要是這個男人足夠強大和強勢,怎麼還會說女人太強權?女人應該回歸,男人應該覺醒。
天下歸元的系列作品讓我們看到了這種回歸之路:有愛情,有男人,更有自我——這,也許是女漢子們甚至是當下所有女有女性最好的夢想。同時,也為當下所有「殘缺的男人」的自我覺醒、自覺自為、自我超越、自我實現為一個真正的男人——所謂「完美男人」,不過是你應該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才會讓女人和自己不會「殘缺」。
都說女人是男人最好的學校,那麼從《扶搖皇后》到《鳳傾天闌》,就是男人最好的兩性教科書。
一、十五年網文潮流中的「W概念股」:從爭愛到爭龐和爭獨立
When Women Become Big Business,特別是中國女性成為商業消費的軸心動力,「女性消費主義在中國崛起」,「女性閱讀」、「性別寫作」、「她時代」……製造了整個網絡文學「W概念股」強勢崛起的大潮流。
女性網絡小說的發展趨勢,其實是讀者的需求在增長,在變化。重看網絡文學十五年,女性傳播者和受眾地位不斷提高的事實,決定了網絡文學的潮流走向。這種走向,我將其基本概括和劃分為三個階段:從爭愛到爭寵、爭獨立。
第一階段,是爭愛。像《夢回大清》、《步步驚心》等都是。愛是唯一,愛情大過天,這還停留在浪漫言情的階段。《步步驚心》已經有了點小端倪,就是那個女主為什麼並沒有拼死跟隨八爺而是轉向四爺的懷抱。若按以前的套路,那肯定是至死不渝的。
第二個階段,是爭寵。像《甄嬛傳》。爭寵是為了什麼?最初的宮鬥文中,有的是為了復仇,比如《鳳求凰》;有的是為了生存,比如《甄嬛傳》。但是,爭寵爭來的是什麼?不就是地位和權力嗎?哪怕在文中女主實則和誰誰誰有了真感情,但是作品都在明白無誤地講述一點——「皇帝的寵愛是你最佳的武器」。
第三個階段,是爭獨立---爭地位、爭自我、爭夢想。像《庶女攻略》——擺明了要爭權,爭地位。為了什麼?權力和地位能讓自己擁有話語權,能更好地實現自己夢想---哪怕只是拼卻力氣,只是為了讓自己的左手溫暖右手,讓自己能夠活下來。這就是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庶女攻略》就是最好的例證。
這種演變軌跡,可以從《金枝欲孽》到《金枝欲孽2》的變化中可以看出來。跨越十年,這是一種對W潮流最好的總結。
十年前,《金枝欲孽》還在爭愛,爭寵,爭男人。十年後,《金枝欲孽2》不爭男人、爭地位,爭夢想。愛,寵,地位和權力,上面爭的這些,還都是男人給的。皇帝可以讓你一夜登天,還可以立馬把你零落成泥。這怎麼行?
在女性的自我意識已經覺醒,要話語權的時候——穿越文中很多女主做生意就也有此中意了。2007年的《何處金屋可藏嬌》的女主阿嬌就成功做了「城主」——女性更多地把眼光從男人身上離開,你能給我的,我自己也能給自己,這樣更安心,更不用擔心一夜之間全部失去。
《金枝欲孽2》其實講的是女性基於自身的夢想。不再寄托在男人身上。——我強大了,自然有人會依附過來。《金2》裡面湘菱夫婦的夫妻相處之道不就是這個道理?而這,是通過利益鏈的操縱來實現的。
《金枝欲孽2》最值得注意的,就是「信息戰」---幾方勢力通過操縱信息、輿論等的走向、關鍵節點和傳播,使整個利益鏈,以有利於己方的節奏,來波動。而湘菱對 「輿論戰」的操縱,就是「利益鏈」的牟取。並不是單純為了消息而消息,為了利益而利益---話語權本身的爭奪,已經成為利益鏈中極其重要的一扣。
而且,《金2》中還有一個很值得注意的現象是---這種輿論操縱和利益博弈,都是在中下層之間進行的——代表皇權高層的皇帝、皇后基本缺失。也就是說,整個後宮、皇朝和朝庭之間的高層博弈,基本缺失。而博弈舞臺的核心主角,都是在「中層」(姑奶奶、主管太監)等之間進行。
因此,以這種視野和框架來看,《金2》中的「宮鬥」也不過爾爾---局囿於院子中之一角,偏居於一群小勢力小太監的爭奪,再那麼精彩,也像是關起門來看戲的一場溫吞水而已。
但是,它這種以利益鏈的操縱,來爭奪「女人的地位與夢想」,而不是「爭寵與爭愛」,卻代表著女性脫離兩性關係來審視自我的新意識崛起。它可能是一股女性小說的新潮流。
在這股潮流中,《甄嬛傳》為什麼脫穎而出?不從文學性上評論,而是在同年大部分宮鬥文和穿越文還都在「爭愛、追愛」的時候,甄嬛已經在「爭寵、爭地位」。這個「先行一步」,從現在來看,當時,是個多麼大的突破!
同年出版並暢銷的《杜拉拉升職記》,作為從網絡貼子轉化為傳統紙版小說的代表,也是在表達「爭地位」這樣一個女性新意識流的突破。
二、網文潮流中的國民心態:從不婚到不愛
文學是時代的風向標。
這些網絡文學潮流中的引爆點,折射的是十多年裡中國人普遍經歷的「國民心態」:從不婚不愛,我們在為愛作戰。
1999年,《第一次的親密接觸》,「親密接觸」成為一個曖昧的愛情術語,網戀和QQ也頓時掀起了多少人心裡一段「愛而不能」的哀傷。
2002,《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和《畢業那年我們一起失戀》同時走紅網絡――「欲望和都市」、「畢業和失戀」兩對主題被組合在了一起。
2004年至2006年,清穿三座大山(包括《夢回大清》和《步步驚心》)出版,重新界定女性的自我意識、兩性關係以及愛之所以為愛的本質。
2005年,《雙面膠》以一個慘烈的結局,細膩的心理描寫和彪悍的人物對話,赤裸裸地揭露了婆媳這對「天敵」的矛盾關係,引爆了「婆媳戰爭」小說劇潮流,相愛相處難的矛盾開始外化和顯化……
2006年《新結婚時代》在《當代》發表、影視劇熱播以及引發網絡討論的傳播軌跡中,階層分化聚焦在婚姻家庭關係上,特別是兩性關係上――階層分化已經成為當前社會最大的「愛情阻力」――並產生了「新門當戶對」的愛情價值觀變化:從「不嫁農村男」的70後由於城鄉差別所帶來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消費習慣等的核心差異,轉移成了80後女生對「鳳凰水晶男」的集體妖魔化,以及變成其真正的愛情阻力的一個流於言表的借用概念……
在這種遷移中,當前那種80後女生的核心需求不能被滿足的焦灼與不安溢於言表:我們如何愛?如何被愛?到底是什麼「最大阻力」橫亙在我們的愛情當中?其實不是「農村男」,不是「水晶鳳凰精英男」(這都是找不到合適的形容詞時借用的名稱與概念),而是「我愛你,無關其它」--的反面。
「我愛你,無關於其它。」這像是一句辯詰,又像是一句讖語,將80後集體從2007年帶入了2008年---「我們正在進入『小三年』」!在愛情的加速度跑不過飆升的房價時,小三也有春天?信不信,你都去看看《蝸居》。70後為什麼集體成為怨婦?誰之罪?
它又將70後從2008年下半年集體帶入2009年上半年――「結婚十年,畢業十年」,我們是在婚變潮中匿名與沉淪,還是在愛拯救中執守和惟一?
它將80後、70後中已經、正在和即將大量湧現所謂的「甲女丁男」帶入了2009-2010:當蟻族遇上蝸居,勝女必「剩」,丁男想婚難娶,折騰了一遍,大家身心俱乏,到底是,為了什麼?比如,在甲女丁男的故事中,我關心的問題是:我們為什麼要結婚?為了父母,為了輿論,還是為了有個合法的居住權?是我們一直尋找最大的麥穗錯過了麼?還是,我們終究被這個時代犧牲了?(計劃生育政策初期引發的生育高峰現在開始作用了?)
它也正繼續將60後、70後、85後集體帶體帶入2011年――吻別前夫?前妻回家?還是自我獨立?噢,MGD,從「我們愛誰婚誰」,蛻變成「我們為什麼要結婚」,再蛻變成「我們為什麼要愛」……不婚族變成不愛族,是我們集體出了問題?還是這個時代出了問題?
以點帶面,讓我們清晰地看到,戰爭已經在現實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各個層面激烈地展開,而且,都是以「愛」的名義,但實際上卻是金錢、文化等一切「愛的條件」之戰。比如說,戰火從「寶貝戰爭」、「麻辣婆媳」一直燒到了「博士門」、「85後女嫁給房子Or嫁給愛情」 ……每一個網絡「焦點話題」都在渲染我們不能愛也不能被愛的條件,我們越來越惶惑於「愛到底是一種感情,還是一種條件」?就像杜拉斯所說的,愛是需要條件的。房子、金錢、社會地位……一切來自外部的條件。因此,所有婚戀矛盾的任何焦慮是,我們是為條件而愛?還是為愛創造條件?除去上述的兩大系列條件(金錢:門第、財富、門當戶對……;文化:樣貌、知識、婆媳……)之後,我們自己還能不能愛上他或者她,或者被他或她愛上?
假若金錢等可以解決一切愛與被愛的條件,那麼,從「牽手」、「新結婚時代」、「雙面膠」、「蝸居」、「失戀33天」,為什麼每一部熱鬧的影視或網絡小說,都會讓我們越來越惶惑於在不確定的時代裡內心所承受的愛的不確定性、複雜性和風險性?
尤其是在全民攻略、兩性關係亦成為一種叢林法則的攻略時,女人之所以為女性、兩性關係、愛之所以為愛的本質等浮出水面,愈來逾逼近兩性危機的本質:「到底什麼,是我們愛或被愛的最大阻力?從「絲婚」、「紙婚」、「木婚」……等80後獨一代的婚姻墓志銘系列,再到 「裸婚」、「剩女」以及「不婚」題材熱,「賣點」越來越誕生於她時代的自我意識和追問:在女性經濟越來越獨立的她時代,「我」們為什麼還要跟另外一個熟悉的陌生人相濡以沫,不離不棄?!
這種從「外在條件」到「內在惶惑」地追詢,正在揭示我們在這個時代的「愛」的終極問題: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裡,到底是什麼讓我們不能愛,不能被愛,不能相愛,愛上了也不能相處,相處了也不能繼續,繼續了也不能永遠?阻止我們「愛」的最大阻力是什麼?愛情最大的阻止力量是什麼?
於是,「我和你」的問題,被置換成了阻止我和你「愛或被愛」的最大阻力是什麼的問題――金錢?社會地位和文化價值觀?或者,就是我們自己?
這不只是男女之間的核心問題,亦是所有情感、婚姻、家庭、兩性以及親子矛盾的核心問題。在戀人之間、在父女之間、在閨蜜之間,親情、愛情、友情,還有對自己的感情,以及其他一切值得珍惜的感情,遇到了什麼樣的巨大阻力?
三、我和你: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
兩相映照,我們看到,女性網絡小說,在類型化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從:網絡文學1.0時代與《第一次親密接觸》和《此間的少年》同時的安妮寶貝時的自我孤獨和愛與被愛的幻相;到2.0時代《杜拉拉升職記》式直面現實職場政治的抗壓,《夢回大清》、《步步驚心》等穿越文YY幻想的減壓;再到網絡文學3.0時代從《後宮甄環傳》到《庶女攻略》等「把老公當老闆」、拼卻全身力氣去生存的法則演繹……這是一種聚焦女性自身生存難題的「闖關遊戲」。
在這種遊戲中,「男女關係」已經從愛中剝離,降低到了物種生存的角度。也就是說,華麗麗的愛啊、夢想啊、溫暖啊這些「奢華的包裝」,現在統統已經去掉,「男女關係」已經被減化成至簡至潔的生存關係。
在不婚不愛潮中,女性對男人的普遍失望,提出的也不過是這樣的問題:當女性在經濟、身心靈和社會身份認同中越來越獨立時,她為什麼還需要和另外一個人相濡以沫,執子之手,與之攜手?至少,這還可以歸結為,這是一個「愛還是不愛」的問題。
但是,在當下,這種對男人極度失望的潮流,在網絡小說中「類型化」的演繹,卻已經惡化成了這樣一種「不要男人」的拷問:如果男女關係已經被簡化成一種生存關係時,我們為什麼還需要男人--沒有男人,或許我們會生存得更好!是的,「男女關係」已經成為女人在這個世界裡像男人一樣要生存下去的累贅,負資產和負能量。
哪個女人「不要男人」?!從《後宮甄環傳》到《庶女攻略》,不是也要男人出場嘛--沒有男人的女性小說,不叫女性小說。噢,是「不要這樣的男人」!但問題是,為什麼,現在生活中「不要這樣的男人」的普遍失望感,會在網絡小說中演繹成如此凜冽入骨的對「男女關係」的冰冷?
在看看來,一個女人,無論再怎麼現實,終其一輩子,都會做夢。在她做過的所有夢裡,「我愛你」,無疑是最偉大的夢之一。但現在,「我愛你,與你無關」。愛,已經演繹成了女性向的自我演繹和幻象--這是耽美在晉江雄據半壁江山,噢,現在可以說是大半部分江山的原因。「我們相信,最純的愛只存在於他們之間。」但是,「我們從來不會把這種幻象帶入生活!」
這其實是當下我們遇到的最重大的危機。我們的「關係」出了問題。我們的關係,最重要的,難道不就是我和你?是的,「我和你」出了問題!
就像馬克思?韋伯所說,這世界最親密也最容易彼此傷害的關係,只有一種,就是「我-你」――當八十年代的思想危機、九十年的文化危機,轉型成為新世紀第一個十年的兩性(婚戀家庭倫理)危機以及2008-2011年以來的個人身心靈危機,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和你」出了問題――確切地說,是「我愛你」成了問題:親愛的,請給我一個愛的理由,我為什麼要愛你?
這種提問,正從基於男女之間的兩性之「愛」,向泛情感之間的關係之「愛」――父母、姐妹淘、兄弟幫,甚或就是我自己和陌生人――「親愛的」延伸和滲透:親,我為什麼要愛你?
所有的故事,從本質來說,都是講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我-你是所有社會關係中最基本和最穩定的關係。當這個基本的橫梁開始傾斜時,大廈中所有「關係」的危機都開始暴露出來。
這種關係危機的本質是什麼?失序!在這種社會關係的變化中,最為顯著的,就是在失序中所帶來的時空安全感的消失。我一你原本兩點成一線,在親疏遠近的距離中,一定的秩序和規範,讓我們處於一種「安全感」的時空裡。但是,失序打亂了時空的秩序和規範,讓我們彼此之間不再擁有安全感!
這是當下「男女關係」惡化的根本,也是當下我-你及其他社會關係失序的根本。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
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從個人到世界的事務越來越「宏大」(大到我們無力駕馭)時,地球村卻越來越縮小,我們的生存空間越來越逼仄,幾成一個果殼時,就連我們自己,都要像站在針尖上「舞蹈」一樣,如何能夠再容納另一人的「闖入」?
連曾被我們期望的最親密的人,都被視為我們狹小空間的「侵入者」,何況那些真正的「外來者」?因此,當下中國社會問題的核心,其實就可以被描述為這麼一句簡單至極的話:當外來者闖入我們越來越狹小的空間時,我們的生存利益受到威脅,彼此的身份認同受到挑戰,就為既定的所有的社會關係帶來了「失序」危機,以及重建「新秩序」的渴求……
所以說,新世紀第一個十年至今,從全民攻略到兩性攻略,深度地破壞了女人之所以為女人的本質,以及兩性之間基本的秩序和規範(規矩、規則和規定)。它為「男女關係」帶來了直接的「失序危機」。網絡小說/類型文學對此作出了最本能、最直接也是最有力的反映。
四、從「穿越」到「重生」: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於是,我們鮮明地看到,網絡文學中的潮流發生了細微而重大的變化。復仇,變成了一個鮮明的主題。
無論是《庶女王妃》,還是《嫡女生存》、《重生之庶女心計》等等,「寧可我負天下人,不要天下人負我。」——這樣冷酷無情的背後,不是狠絕的本性,而是一顆因為傷痕累累而絕望的心。
自我意識逐漸強大的女性,對於男人的依賴性逐漸降低、減弱甚至消失——不是我不想依賴你,是我不能,不敢。你沒有什麼可以讓我依賴的,你更會讓我一次次地失望,如果我對你懷抱希望和信任,我就會對你的背叛失望甚至絕望。
男人靠得住,母豬會上樹——這句話粗糙得似乎不應該從我們優雅的女主嘴裡說出來,卻適用於任何一個公主王妃或者婢女洗衣婦。
所以,復仇之路,無疑網絡小說裡最熱門的橋段。為什麼呢?因為復仇之路好在給讀者奠定了心理基礎——瞧,她是被逼的(這和甄嬛等有異曲同工之妙),畢竟,誰都不希望看到一個生來就腹黑的女主嘛。「你可以做惡行,但是你心底要有善意。」
重生,成了一個最好的橋段。
從「穿越」到「重生」,看似雷同,實則有微妙卻巨大的變化。
《重生明珠》、《重生之錦繡前程》、《重生之黑蓮花的綻放》,曾經,在晉江的VIP金榜上,前十位有三本就是直接以「重生」來命名的小說!(這還不包括那麼作品名稱裡沒有直接提『重生』但實際也是以此為橋段的小說)「新晉榜單」上更是無數「重生」。
為什麼「重生」系列一時間風頭無二呢?讓我們來看一看「重生」這個噱頭和「穿越」到底有什麼不同?同樣也是讓主人公重獲生命,施展才華,本質,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世上有後悔藥嗎?有!就在這裡,在重生!重生最大的密碼就在於讓你的人生可以「重來一遍」!
「穿越」最大的意義是「重獲新生」——比如《步步驚心》,就是現代的痛苦人生徹底結束,到古代重新來一回,重新認識人生,重新獲得愛情,有了一個完全的新生命,可以不糾結於過往。
「重生」最大的意義就是可以彌補你此生的缺憾!不要死的那麼冤屈!(好比《美人兇猛》)在某種程度的「洞察先機」的情況下,我們就可以把原本要跳進去的陷阱現在反手推給他人,把該推翻的就推翻重來,要死的不是我,而是那個壞人!那所有原本算計我的人要被我算計得淋漓盡致才行!總之,我要我的生活順利美好!
如果說「穿越」的好處在於「忘記過去,重新生活」,那麼「重生」最大的意義就在於沒有失去原本的自我,而是繼續和人生軌跡相抗衡。——看!我要把這天命也逆過來!
由此看來,無論是「復仇」的主題,還是「重生」的橋段,都是隱隱在表達女性內心的強大自我正在覺醒:女性的自我意識從此覺醒,自覺自為,展開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歷練。
於是,對「自身」身心靈體驗的關注(向內轉、向下轉、更加內化---生命、內心和情感),正在從對生存、生活和社會人際的視野中分離出來(相對於《甑環傳》等後宮文/宮鬥文、《庶女攻略》),正在製造新的審美接受和閱讀潮流。
這不但是對兩性關係的逆轉----像之前「裸婚」、「甲女丁男」、「婆媳矛盾」、「鳳凰男孔雀女」、「蝸居」、「雙面膠」等網絡與社會熱點話題,無論如何,其軸心都還是以兩性關係為軸心,來考量「女人之所以為女人」的自我身份和位置。
但是,這種趨向,隨著從相愛難,到相處難,到結婚難,再到不婚/不愛難,越來越滑向那個拷問:現代女性越來越在經濟、身體和心靈上自我和獨立,為什麼還要跟另外一個人相濡以沫、執子之手,與之攜老?
於是,伴隨著對愛情、婚婚和家庭的失望,當下女性越來越開始把「婚姻」、「愛情」和「性與金錢」(情人)當成三張皮來考慮。愛情不等於婚姻,結婚證=房產證,情人=性+金錢。
這種潮流,開始推動女性從外部期望(如在兩性關係中尋找安全感和在愛情、婚姻、金錢與性中尋找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中的確定感),在當下開始「朝向自身內轉」----在自身身心靈的視野裡尋找對愛情、自我的幻想與肯定:我們已經不相信別人能愛我,或者我能愛別人,我們已經不再幻想。
這個社會把女性拋離了自身,隨即又將他們拋向了「家庭」,然後,再度像拋皮球一樣拋回給自己:父母是親人,老公不是親人,孩子是自己的但不是「自己」。
本來,一個女人一生中將面臨三種最重要的轉折:一種轉折就是當女兒的時候,父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從戀愛到結婚的時候,老公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到生兒育女時,孩子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
但是,當下社會,將他們拋向了第四種轉折之問: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是不是她自己?她自己的一輩子中,最重要的是不是「世界上的另一個我」(亦即她的第二人生)?
從「關注自我」到「第二人生」(THE SECAOND LIFE),成為主導當下中國女性的「集體無意識」。
這導致了女性網絡文學潮流在當下一個很重要的分岔:就是對自我的聚焦和關注,對純愛的期盼,對高帥富男主的幻想,以及對屌絲的拒絕與排斥__亦即,是對自我小時代、小世界和小宇宙的切身而關注;而對周圍世界、人際關係、社會關係和整個大時代的淡漠、孤立與排斥。
同時,「第二人生」,既讓她們對人生如何過,導致了反思(所以,重生當道、穿越成風);同時,也讓也們在無力駕馭社會現實生活大小事務之中,開闢了網絡文學以及整個虛擬實境中的「第二人生」----網絡文學中的表達、分享和閱讀機制中,處處都體現著這種「她世紀:第二人生」的王道與力量:POWER ME,I POWER。
「我」就是王道。
五、從性別政治到女性「自我」身份的裂變:「女神」、「女堅強」和「女漢子」
然而,這只是開始。
對於21世紀第一個十年的中國女性來說,最重要的自我概念不是相對於男性社會而言——雖然,女性自我的概念界定,要在男-女兩性的概念比較和前提框架下進行——而是相對於女性自身而言:現代女性與傳統女性的決裂,現代女性陣營的分化,同一女性的變化,同種女性多元化需求的細分……比如70後「W(woman)概念」和80後的「W概念」之迥異,就是一種「女性自身」的裂變。
所以,這十年,每一種「W新概念」的出現,都標籤著女性自身需求的裂變、聚變甚至是核變。恰恰正是這種女性需求的裂變、聚變甚至是核變,導致了接下來的社會思潮、商業圖景甚至是文化政治體制的變革,就像原子彈的爆炸改變了整個地球和世界一樣---遑論文學創作、閱讀潮流和商業出版中的W概念股!
《新結婚時代》、《蝸居》、《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後宮甄嬛傳》、《步步驚心》、《裸婚時代》、《庶女攻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十年,每一部「裡程碑」式的女性文學作品,在類型文學(網絡閱讀)、實體圖書出版(傳統閱讀)和大眾文化消費(大眾商業娛樂)的梯度轉移和跨界傳播中,引爆某種文化現象時,無不代表著女性在個人的身心靈危機中尋找和確立自己在這個變化中的世界中的自我意識、身份和位置,以及在兩性家庭倫理危機中重建兩性和社會關係的努力。
因此,在網絡文學的W概念股中,最重要的問題,不是問:她想要什麼?而是,這一代的「她」,比起上一代的「她」想要什麼?與70後相比,80後的她想什麼?與此85前的她相比,85後的她想要什麼……
正是在這樣的拷問之中,我們發現了了一個女性劃時代的變革:相對於80後前以及70後等女性還在「兩性關係」性別政治的框架視野中,考量自身的需求;85後、90後等女性,已經越來越學習用女性自身代際裂衣的框架視野,來尋找自我的定位……
這是網絡文學中W概念股,一個極其重要變量指標。
於是你會看到兩條線的交叉演變:
一是在兩性視野中女性的形象、定位和認知,如女神、女王、女漢子等。
二是,女性自身在不同代際傳統和微社群X亞文化中的自我意識、族群認同、文化建構以及對「她者」的排異,如聖母蘇、白蓮化、綠茶婊。
這兩條最終融合到一起,在某些概念上,如「女漢子」,又產生了深度的裂變。
比如說,由於我和你關係的惡化,每一個女生都被逼成為女漢子;但對女漢子的早期排異到後期的自我認同,成為當下網文創作潮流轉折的關鍵。這是整個社會問題的映射。
女漢子,早期網絡上解釋為「一般行為和性格向男性靠攏的一類女性」,通常是用來形容那些外表是女的但是性格「純爺們」的一類女人。有人還把女漢子歸為男人和女人之外,世界上存活的第三種人。有人很形象地把女漢子的英文名字稱為wo-man,雖然外表上還是和女性woman沒有區別,但是一條橫槓把wo和man隔開了,由此說明她也具備man的特點。
2013年10月,一則「女漢子新標準」在網上出臺。該標準表示,只要全中則是真正的女漢子。度娘全都知道。也許姑娘們不會全中,但是有一點是「必中」,就是女漢子只有男閨蜜,沒有男朋友。沒有男人,所以只好自己成為半個男人甚至整個男人。這是女漢子們最大的通病。
這是早期對女漢子的排異,甚至是自我迴避:是誰,逼我成為女漢子?哪個女生不希望自己被呵護被捧在掌心被含在心口?誰,甘願做一個女漢子?
女生是需要撫慰需要擁抱需要呵護,女漢子則是可以支撐起半邊天----這不僅僅是女生「進化史」的結果,亦是當下小男生們期望的「角色扮演」。有什麼樣的男人,才有什麼樣的女人。
就像我十多年前評論鄭均的歌時,曾經說過,一個女人有很多種可能性(命),但是,她只有那樣的運----當她在那樣的時候那樣的地點遇到了那樣的男人,於是,她成為這樣的女人。你在骨子裡有可能成為一個小文青、賢妻良母、像雲的女人……但那個遇到的男人,偏要讓你成為女漢子。
這種強大的社會壓力逼迫著女人從「小女生」—「經濟適用女」—「女漢子」的道路上進化,而且,是不斷進化,將來會不會進化成地球上從來不曾出現的奇怪物種,誰都不知道。
這都男人逼的。除非轉折點出現。
六、從《扶搖皇后》到《《鳳傾天闌》:女性奮鬥史和男性教科書
這種轉折點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或許就是從天下歸元的《扶搖皇后》開始?
那個拋棄了孟扶搖的男人燕驚塵說——孟扶搖你能不能爭點氣?能不能不要那麼愚蠢?能不能不要讓我因帶你而難堪?這就像現實生活中男人要求「女人要入得廚房,上得廳堂」。什麼什麼時候,女人被要求要「爭點氣」?
而另外一個男人說,你能不能再強一點?至少跟我一樣強,甚至比我更強。這樣,在我無法保護你的時候,你可以保護你自己的安全?
讀到這裡,你會突然發覺:為什麼現在網文中的女主越來越強勢,心越來越冷硬,越來越腹黑?
傳統媒體評論說甄嬛腹黑所以不適合播放免得教壞了小孩影響了普羅大眾的三觀,應該學大長今良善,學那種聖經裡「要是你打我左臉,我應當把右臉也伸給你打。」
好吧,那麼現在網絡的女主,有豈止像甄嬛那樣「被欺壓到極點所以奮起反抗而腹黑」?像《扶搖皇后》那樣,恨不得打娘胎裡出來就腹黑,骨子裡帶出來的懷疑和算計,防備和謹慎,那才叫真正的腹黑!
從2012-2013年起,大量的「重生」系列的女主,為了復仇而來,所以當然狠絕腹黑,但若是你就此斷定女主們內心奸惡,是個「妖女」,那就錯了。
這些腹黑的女主們,又有個統一的特點,就是——對仇者無情,對親者太友情。刻薄的語言下,是良善的心,溫柔的情。她不是沒有情,而是被仇人,被男人,傷痛了心;
於是,不敢相信,不敢再去信任——男人不可依靠,只有自己能信任。
於是——我要強大到,讓自己可以保護自己,還可以保護我想保護的所有人。
「不能把自己的後背交給任何人,直到有一天你肯用你的後背為我擋住劍。」
收斂起女子所有的柔情,所有的脆弱,所有的小女兒心態;臉上的冷若冰霜,絕情絕愛,只為了那曾經的那個男人的負心絕意。
不想讓自己再受到傷害,最好的辦法就是,拒絕一切開始。
十年前,就算經歷再多的傷害和折磨,我們仍然相信愛,相信被愛,相信會有那麼一個男人陪伴在左右,在我往前走時,他是堅強的後遁;在我後退時,他能託住我;在我需要他遮風擋雨時,他能舉起一把傘;在我不需要在出現的時候,他能夠隱匿所有人都看不見但是可供我召喚的地方……什麼是安全感?這就是安全感!這樣的男人能給我帶來所需要的安全感。
七年前,就算在生活中我們越來越懷疑愛情,質疑自己能不能愛,或者被愛。我們仍然可以在穿越或架空的世界裡收穫愛情,所以,才有清穿三座大山如《步步驚心》、《夢回大清》中幾個阿哥圍著自己團團轉的模式----有很多男人愛著我,無條件愛著我。我其實也是愛他們的,只是需要篩選合不合適的條件而已。篩選到最後,我終究是可以選擇一個來愛的。因為選擇了一個這樣的男人來愛,我最後還是會有一種歸屬感。
但是,現在,別說在生活裡,就是在穿越、架空以及其他網文所建構的「虛擬世界」或者「第二人生」裡,女生們還想不想愛,還願不願愛,或者就算只是被愛,都成了一個值得存疑的問題。比如,一個人無論怎麼追你,愛你—你都像一顆石頭佇在那裡。這不是懷疑你說的是不是真的;而是壓根兒就不去想這個問題。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咬定青山不放鬆。
直到山崩地裂,十箭穿心,男主或者男配角吼出最後一句話「我真的真的真的真的……愛你」並咽下最後一口氣後,女主那堅定不移的「否愛論」,才會有那麼一絲絲的動搖:他真的愛我嗎?但又就是那麼片刻的動搖而已。當山崩地裂把那個說愛他的男人埋了之後,轉過背去,她照樣我行我素,懷疑一切人,否定一切愛,拒絕一切情。如果再遇上一個男人說「我愛你」的時候,她依舊會用疑問地眼光深深地看他一眼,然後,凝聚全身的力氣,來上這麼一句:「你,腦子有病吧?」
瞧,這是網文中正在越來越清晰的「女漢子」形象:飆悍,又冷又硬,「寧可我負天下人,也不可天下人負我」,並且,越來越強----不但強過許多女生,也越來越強過男人。我都比你強了,我還要男人來做什麼!
這跟兩性關係中的社會潮流中是一脈相承的:從相愛容易相處難,到結婚難,再到相愛難,不婚之後就是不愛……
這種「不愛」的女漢子形象在網文中越來越成形,並且,漸成一股當下的潮流:不要說我太強勢,只是因為你太弱;不要怪我太強勢,只是這世界逼我,太弱就只能受欺壓。一個從流行「閨蜜」到流行「大蜜範兒」的時代,還有什麼,是「大女人」做不得的?還有什麼男人,能讓大女人回歸小女孩?
從《扶搖皇后》到《《鳳傾天闌》,天下歸元給出一個顛覆性的答案:假若上述都是女漢子的「原罪」的,從孟扶搖到太史闌,她徹底否定掉了這種原罪。不但女主的形象從「腹黑復仇型女堅強」,轉向了「中性純爺們女漢子」,就連那種情感之觴,也從男女間逼仄的愛恨情仇,轉向了時間空間人間的紅塵冷暖。隸屬於更為廣闊的人間基本面,來讓自己這一顆心更為冷硬,實在是拓寬了女性網絡小說的格局和氣象。
而在遇人什麼的男人產生什麼樣的運道才能讓一顆冷硬的心溫暖起來讓一個女堅強、中性女、女漢子回到女人之所以為女人的運道上,天下歸元歸納出了男人和女人其實都其同的期望:在生活中除了這樣那樣的「小男人」之外,在我們希望中出現如「無極帝」和「燕公公」那樣的大男人——我希望你強,比我更強,這樣在我來不及保護你的時候,你能保護你自己。
這是多麼強大寬容的心態,不拘泥於普通男人對女人的保護欲,而是視你為自身一體,你強,就是我強,能保護你,遑論你我。
對自己有信心的男人,才對自己的女人有信心。對自己信任的男人,才能對自己的女人信任。就像舒婷的詩《致橡樹》中說: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要知道,再強的女漢子,或者女王,一旦她們進入真正愛情,她們堅強的外表和內心都會瞬間融化。女漢子們堅強的內心是這個社會賦予的,是被大眾鍛造出來的!誰不渴望愛?誰不渴望男人的堅定和照顧?每一個女漢子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女神,一個小女生,一個小公主。她嬌媚動人,她娉娉婷婷地如蓮花般安靜綻放。女漢子/女王和女神/公主,宛如屌絲和白富美,天上地下遠在雲端,又生死糾纏不停不歇。
越是匱乏,越是渴望。就像《步步驚心》裡面,「當你用背對著劍的時候,我的心門就此打開。」不是不會再相信愛,渴望愛,而是要更多地考驗更多地猜測,女人們,越來越缺乏安全感,而男人們也在越來越多的考驗中離棄。
於是乎,網絡小說裡面的男女形象就呈現著這樣的兩極分化趨勢——要麼很強,要麼很弱,女主們還是依賴男人的幫助,但是心態變得越來越自信和強大;男主們還是對女主無怨無悔,但是心態變得越來越平和自然。這,也許是女漢子們最好的夢想——有愛情,有男人,更有自我。這,不比女神們只受別人的香火供奉更好?你的小說是不是能夠寫出這樣的男人、女人和愛情?你在生活中能不能做到讓女人回歸為女人、讓愛回歸為愛的男人或女人?
因此,2015年7月28日,在中國作協會議室舉辦的由全國網絡文學重點園地工作聯席會議主辦、中國作家網承辦的2015年第一、二季度網絡小說排行榜的評審工作會議,我重點評審了《鳳傾天闌》,表示我會力推這部作品進入精品榜。假若讓我來撰寫評獎理由,我會列出三點:
第一,她塑造了一個嶄新的「女漢子」形象和女人之所以為女人的情感之旅。
第二,她重新界定並詮解了兩性關係,比如中性女和偽娘男表面上的角色置換實質上的情感置換,甚至,「第一次」在網文中把女主的初戀設置成了重要的男配角。
第三,她拓寬了諸多人物群雕的情感體驗,比如,綠茶婊的愛而不得,半路母子的親子教育,女配男配不同的情感關係……
當時,燕君就坐在我身邊,無限感慨地說,現在女性網絡小說描寫男女之情已經無法出新出彩,因此,只能在耽美等上尋找興奮點了。我隨口說,男性網絡小說一樣如此,從《回到明朝當王爺》到《間客》……這些網文經典中曾經讓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以及與男主的關係,現在若還是千人一面地出現於新的網文作品中,同樣會讓我們產生審美疲勞。
所以,當閱讀閥值提高之後,已經接受過足夠多「刺激體驗」的受眾,需要看到耳目一新的新形象新情感。《失戀33天》當初為什麼火?不就是打擦邊球式地創造了一個人賤人愛、花賤花開的男閨蜜麼?
從某種意義上,《鳳傾天闌》讓我已經提高了不少的刺激閥值、甚至已經審美疲勞的視界,產生了一系列的興奮點,也是緣於此。
或許,天下歸元,從《扶搖皇后》到《鳳傾天闌》,不僅僅是一部女性奮鬥史,更是一部男性教科書,教你如何愛,如何被愛——尤其是在這個愛無能的時代。
(本文編輯 思敏)
來源:百道網·莊庸專欄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