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城市社會相對傳統農村社會,經濟上最大的區別是分工程度。
傳統農村人與人的分工程度較低,絕大部分的人都在做類似的農活,下地、除草、施肥、餵養牲畜等等。
人人都做著類似的工作,這也就使得相近條件下,人跟人之間的產出收入,基本不存在有數量級上的差異。現代城市社會,人跟人之間高度分工,導致哪怕同是普通人家出身打工人,在同一個城市也有人月入三千,有人月入十萬,後者創造產出帶來的收入,足足是前者的三十餘倍。而且月薪十萬的人,工作強度說不好還比月薪三千的低。這在農業社會是難以想像的,家庭條件相近的情況下,一個農民的產出,不太可能是另一個正常農民的三十倍。城市社會,質勝於量,一個高薪崗位的產出收入,轉化成金錢能頂數十個甚至上百個普通人工資。城鄉經濟邏輯的根本差異,自然也就導致了人口增長邏輯的差異,或者說,是生育抉擇的差異。傳統農村利益最大化的方向是多生點,然後簡單地放養成農業勞動力,反正最後都是耕田織布,人跟人的產出差距大不到數量級層面。而城市社會,即便是家庭背景相近,進入社會發展後,打工人跟打工人之間的產出收入差距,完全也可以是十倍百倍。這種前提下,上一代集中足以放養七八個娃的所有資源,去嘗試培養一個收入可能超出均值數十倍的下一代,在城市社會無疑就是更優的選擇。畢竟七八個普通打工人的收入,加起來大概率還是不如一個年入百萬的高端人才。至於到底能不能培養出來,最後又有多少人能培養出來,這不在文章討論的範圍。但城市化給居民們帶來的新遊戲規則,無疑就是質勝於量,或者接地氣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