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要走特色之路,才有成效。第一書記符立幹和村幹部深深的意識到這個問題。一直以來,楓木村是八角產區,現有八角林達到5000多畝。然而因為去年產量低,樹幹過高,樹枝脆弱,八角採摘的人身安全不能保證。曾經有人因為摘八角從樹上摔下來,目前仍有兩人在縣人民醫院就醫。
了解這一情況,符書記經過反覆調研,推出了八角矮化高產栽培技術,發展高產優質無硫八角。歷時一個月,完成了30戶貧困戶實施八角矮化。據村民介紹,去年開始進行八角樹矮化,現在那些低樹枝也生長了八角,而且年產值由原來的一畝200斤增加到500斤。
單項開花不是春,還需想多點點子,開好項目扶貧妙方,全面開花才行。經過調研與試驗,稻田種養成了楓木村又一條新路子。現如今,在進村路上,一池池幼苗在流動的山泉水中嬉戲。在楓木村200畝稻田中,都會有一個坑,這就是禾花魚的「家」。
第一書記符立幹告訴我們,稻田養魚是一項見效快,單位面積效益好的短平快產業,可以按照水稻生產季節一年放養收穫兩次,還可以利用冬閒田進行冬季養殖。雖然早造養殖禾花魚的時間不到3個月,但群眾普遍反映多數個體達到三個手指大,每畝稻田每造禾花魚產量達到50公斤,合作社以16元每公斤保底收購併負責銷售,助農增產增收。
(楓木村稻田養出禾花魚。資料圖片)
「我們村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有效的利用精準識別的資源,因地制宜,結合本村的實際,產業項目已初具規模;下一步,我們有信心發展成為生態宜居鄉村,打造立體生態農業種樣示範村。」村子的美好藍圖,村支書盧路每時每刻都在勾畫。(梁德藝 周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