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 綜合報導
9月3日,新華社《半月談》雜誌官方微信發布《殺人犯一天監獄都沒進過!紙面服刑15年,真相待揭穿》一文,引發關注。
報導稱,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男子巴圖孟和因故意殺人獲刑後並未實際服刑,甚至還連續當選村主任、成為當地旗人大代表。直到2018年,其因在村主任一職上貪汙公款, 「紙上服刑15年」一事才被當地注意到。
此前報導→《殺人犯「紙面服刑」15年後,當了村官》
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呼倫貝爾市政法委了解到,目前當地政法委已聯合公檢法三方、紀委監委及陳巴爾虎旗有關單位就該事件展開調查。工作人員介紹,此前當地已注意到這一情況,並在判決巴圖孟和涉貪汙案時加以考慮,「已經數罪併罰,執行了他當年故意殺人案的刑期。」
據半月談披露,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的巴圖孟和因犯故意殺人罪,於1993年被判有期徒刑15年。然而,因家人為其辦理了保外就醫,巴圖孟和一天監獄都沒進過。刑期結束後,還順利拿到「刑滿釋放證明書」。更「神」的是,他還先後入黨、當選嘎查達(村主任)和旗人大代表。直到2017年,因職務犯罪問題東窗事發,巴圖孟和的「黑歷史」才重新浮出水面。這是一起荒唐、荒誕、惡劣的糊塗案。一名故意殺人的罪犯,僅僅因為自說自話「全身水腫、尿血」,就被輕鬆辦理保外就醫手續,逍遙獄外15年。嚴肅的刑期變成了快樂的假期,讓法律顏面何存?讓受害人情何以堪?27年來,受害者的母親持續反映問題,至今仍在追問真相:到底是誰放走了殺人犯?到底應該由誰來承擔責任?2018年6月,巴圖孟和因犯故意殺人罪、貪汙罪,被數罪併罰,被判有期徒刑15年。這名罪犯終於要付出代價。但縱觀整個事件,仍有諸多疑問待解。一者,當年法院裁定保外就醫,依據是什麼?據報導,保外就醫手續上,有數名當地時任政法機關主要負責人的籤字。但現在韓傑透露,保外就醫手續等關鍵證據「不翼而飛」。真相到底如何?應有明確回應。二者,即便巴符合保外就醫,當地法院、監獄、檢察院等有無跟蹤管理?按規定,相關部門應梳理、跟蹤監外執行的犯人,根據其「病情」作出相應處置,該收監的收監,該觀察的觀察,豈能「一保到底」?據報導,巴圖孟和保外就醫期間,未向派出所報到並接受管理,這是誰開的綠燈?即便沒有主動跟蹤,在接到死者母親多年反映後,當地有關部門依然置若罔聞,又是為什麼?還有,一個從未服刑的罪犯,居然能拿到「刑滿釋放證明書」,這也太兒戲了,這背後究竟有沒有什麼貓膩?無論如何,要受害者家屬長達幾十年奔走呼喚,要靠殺人犯因其他犯罪而「連帶」牽扯出「紙上服刑」,都是不正常的。為了解更多情況,媒體曾向呼倫貝爾中院、呼倫貝爾公安局、呼倫貝爾人民檢察院發送採訪請求。但一個多月過去了,均無回音。這種態度和效率,也不是回應媒體監督和公眾關切的應有狀態。保外就醫作為一種人道主義的制度設計,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然而,現實中,這一彰顯司法文明的制度屢屢被鑽空子、被濫用,「一保到底」「保而不醫」現象,一再刺痛公眾神經,令人遺憾。這些年來,相關部門也在努力完善制度、彌補漏洞,但實際效果仍有待提升。此前已有專家建議,要擴大公開,對擬保外就醫的罪犯進行公示,接受監督;打通司法、公安、檢察等信息壁壘,將保外就醫信息聯網,實行動態管理和動態監督;加大違法犯罪的成本,嚴格保外就醫鑑定人資格、鑑定程序、鑑定書內容、虛假鑑定的法律責任等。此起「紙上服刑」案,再次敲響了警鐘。有關方面絕不能再後知後覺、大念拖字訣,理應迅速啟動調查,查清真相,並嚴肅問責,給受害者一個交代,給社會一個說法,重塑法律權威和公信力。(綜合自北京頭條客戶端、澎湃特約評論員 龍之朱、半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