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院,為了買咖啡,她留兒子在影廳,自己短暫離開。
就在她離開不久,他衝入影廳,開槍掃射眾人。
她的兒子死在了槍下。
賈靜雯飾演了這位喪子的母親。她恨那個殺人犯,也恨把兒子留在影廳的自己。
賈靜雯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臺灣播出後口碑炸裂,豆瓣評分9.5。
劇中發生在電影院的槍擊殺人事件以臺北鄭捷地鐵殺人案為原型,鄭捷從龍山寺站上車後,一路瘋狂砍人,場面恐怖血腥,並造成4死22傷。
鄭捷案震動了整個臺灣社會,公眾對判處鄭捷死刑的呼聲極高。最後,鄭捷被判死刑,在19天後就被執行了槍決。
然而,《我們與惡的距離》沒有集中刻畫殺人犯的罪大惡極、公眾的憤怒,反而有意地「洗白」大眾對殺人犯的固有印象。
殺人犯,真的能「洗白」嗎?
殺人犯的家庭為罪行陪葬
劇中,殺人犯的父母被公眾和媒體逼得當眾下跪道歉,妹妹為了繼續上學工作不得不改名,全家搬家……
現實中,鄭捷的父母多次出面道歉,他們為了躲避媒體先是搭乘計程車亂繞,再搭乘事先安排好的摩託車……從此,他們的生活再難有安寧。
(劇中父母被逼下跪道歉)
殺人犯的罪行摧毀了被害人的幸福家庭,也「報應」在了自己最親的人身上,使自己的家庭也為罪行陪葬。
似乎殺人犯的家人付出了代價,殺人犯就有了一點值得被同情的地方,就有了可以「洗白」的理由……
殺人犯是罪人不是壞人
劇中殺人犯的辯護律師王赦是以鄭捷的辯護律師黃致豪為原型的。不論是王赦還是黃致豪都認為殺人犯在法律面前有平等的權利。
黃致豪在TED演講中說,他以為鄭捷會是一個怪物,但見到鄭捷後發現,他和普通的年輕人看上去並無兩樣,甚至有些羞澀靦腆。
黃致豪會給鄭捷講受害者的身世等,鄭捷曾表示「如果早一點認識你們,也許我不會這樣做」。
我們慣性地認為殺人犯殘忍、冷血、暴戾、冷漠、沒人性,而習慣性地忘記他們作為人也有柔軟的部分。
他們是罪人,但一定是壞人嗎?
死刑沒有讓惡減少
劇中律師王赦有一段的名臺詞:「難道把這些人全部抓起來,把他們都殺了,讓他們消失在這個世界,這個社會就會變得更好嗎?不會,因為還會有下一個陳昌。」
鄭捷死了,但是他為什麼這樣做,就再也沒有人知道了。在鄭捷死後,被害人和他的家庭久久難從傷痛中恢復。
正如劇中另一句臺詞:解決傷害最好的辦法是善後跟預防。而死刑不是。
自稱正義的公眾和媒體是更大的惡
在流量時代,媒體為了關注度、博眼球只報導自己想報導的,而往往罔顧案件真相、誇大和包裝案件事實。
面對爆炸的信息,公眾也只願意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案件,聽到自己想聽到的,極端的殺人案件僅僅是他們宣洩情緒的窗口。
沒有底線的媒體和公眾,隨意給當事人貼標籤,「殺」的人,並不比殺人犯少。他們自稱正義、自持人性,實際上恰恰非正義,沒人性。
世界上沒有非黑即白的事情,也沒有非善即惡的人,即使他們是罪犯。
「到底什麼是好人,
什麼是壞人,
你有標準答案嗎?」
圖片來源 | 網絡
六十秒律政佳聲 一百年法濟乾坤
創意普法欄目、碎片學習頻道
致力於與你分享法律知識
這裡是想買生髮劑的法學生。
lzmt60s@163.com
投稿 | 合作 歡迎你們
這裡是想買生髮劑的法學生。
向後臺發送「1~6」有驚喜
關注我們 | 支持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