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實踐是提升全日制工程碩士解決實際工程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的重要一環。研究生期間,蔣沂孜非常重視這個環節,努力將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相結合,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促進理論。
在專業實踐中,她參與完成了「深圳市光明新區低衝擊開發雨洪利用」項目。
該項目是通過合理的市政道路設施的設計控制城市面源汙染尤其是城市道路面源汙染,這對於雨水資源化利用以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由於海綿城市建設在我國發展處於初期階段,低衝擊開發設計技術還不成熟,蔣沂孜同學在實踐過程中通過查閱大量相關資料和文獻,獲得有關低衝擊開發設計技術的理論知識,並結合設計單位的實際工程經驗,首先通過對華南地區深圳市城市道路雨水徑流進行採樣分析,得到深圳市城市道路雨水徑流水質、水量特性,初期處理雨量,不同汙染物對降雨的響應機制。然後她結合工程實際實驗室搭建模型試驗進行理論研究,在實驗室條件下探討雨水花園(低影響開發技術,LID)對道路面源汙染水質、水量控制效率,將實驗數據通過單變量與多變量相結合的方法分析低衝擊開發技術中雨水花園在水質和水量方面的理論研究。
整個實踐過程中,她不僅完成了包括公園路在內的三條道路雨水花園圖紙設計,而且還將工程項目的設計參數應用於實驗室理論研究,通過實驗模擬實際降雨情況,分析出雨水花園對降雨徑流的水質水量處理能力和影響雨水花園處理效率的主要因素。
在工程竣工後,她還對該條道路進行了實地取樣,並對比分析出雨水花園實驗室理論研究結果和工程實際處理效率,對該工程提出了進一步的改進建議和計劃。她的這項研究不僅為深圳市及我國的低衝擊開發技術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還對海綿城市建設具有一定的工程實踐指導意義。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蔣沂孜在實踐中的突出表現獲得了實踐單位及校內、外導師的一致好評:「該生通過解決實際工程問題,將理論研究與實際工程相結合,分析研究出針對深圳市的低衝擊開發雨洪利用技術。整個過程很好地體現了理論學習、專業學習、實驗室前期研究及研究成果應用於工程設計和評估各個環節的有機結合和連貫性,集前期調查、實驗研究、專業實習、工程設計、工程施工、工程評價於一體,體現了工程碩士研究生所特有的結合工程實際進行理論研究並將研究成果應用於工程的培養宗旨。」
在管運濤老師的指導下,蔣沂孜的碩士論文「雨水花園對華南地區城市道路面源汙染控制研究」 在畢業答辯中也獲得了全A的成績,並且獲得了清華大學優秀碩士畢業論文。
轉眼離開學校已有兩年,南國清華留給蔣沂孜的寶貴記憶無法磨滅。在收穫的同時,她並未忘記感恩:「正是因為母校的培養,我才能在工作中快速地掌握各種知識並且融會貫通;正是因為工程實踐的相關經歷,我才能更早地了解設計行業背景,更快地融入社會;正是因為碩士期間的研究,我才能在建築設計過程中,很自然地去響應國家政策,考慮海綿城市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