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亞,一個依靠豐富的石油資源,曾一度富甲非洲,但如今由於局勢動蕩,利比亞石油出口銳減。事實上利比亞是非洲第四大國家,在全世界來說也能排在第十六位,並且石油儲量達到了全球第十位。
然而利比亞也是經歷了許多磨難,西班牙,義大利都曾在此殖民,進行奴隸貿易。獨立之後的利比亞,也沒有安生多久便開始變得局勢動蕩。這也就導致了這個國家雖然歷史文化悠久卻無人敢去旅遊,甚至還被美國列為了禁止旅遊國家之一。
除了局勢動蕩,利比亞至今仍保持這非洲最大的「奴隸交易」市場。早在500年前,西班牙殖民統治利比亞時期,黑人奴隸販賣這一潮流便開始了,在此後的幾百年間無數黑人奴隸被販賣到美洲大陸。直到1863年,美國林肯總統發起的「解放奴隸」制度實施,用了近百年時間才將「奴隸制度」完全廢除。
「奴隸制度」早已被廢除,那麼為什麼利比亞還存在呢?這主要是因為利比亞豐富的石油資源,使得其在1977年時就達到了人均1.1萬美元的GDP,這對於周圍貧窮的非洲人來說,利比亞就成為了他們眼中的淘金聖地。這些難民除了偷渡至利比亞,還講利比亞作為跳板偷渡至歐洲國家。
據統計每年都有300萬來自馬裡、幾內亞、塞內加爾和甘比亞等國的非法移民進入利比亞。其中大部分最終都會被拉到奴隸市場進行販賣。
如今在利比亞的許多城市都能看到奴隸市場,其中一個男性奴隸只需要幾百元便可帶走。而那些女性奴隸只需要4800元人民幣便可領走,更殘酷的是,有相當一部分女性是被多次「轉手」的,甚至有遊客以500美元帶走。當然對於這些難民來說,他們都是自願的,為了生存,他們只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