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滬生
韓國電影近年來可謂風頭正勁。佳作頻出,獲獎不斷,韓國電影人所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他們所持有的法寶有二。一是潛心專研商業類型片(尤其是都市犯罪電影)的創作,為觀眾奉上了《老手》《絕密追蹤》《柏林》等一系列質量上乘的作品。二是將現實主義進行到底,直指韓國社會中存在的黑暗面,批判起來毫不留情。《小委託人》無疑屬於後者。
《小委託人》海報
繼《熔爐》《素媛》之後,韓國影人再度將目光投向兒童保護題材。《小委託人》不僅和它的前輩一樣催人淚下,而且在社會批評的深度和廣度上也進入了一個新境界。
「從2001年到2017年,虐待兒童舉報增加了10倍,絕大多數施暴者被判緩刑或者罰款,而施虐者5人中有4人為父母。」這是本片瞄準的韓國現實社會情況,而「小委託人」多彬的家庭悲劇也取材於真實案件。
律師正燁一心只想著功成名就,卻意外地與多彬小姐弟結緣。就在收到盼望已久的著名律師事務所錄取通知的那一刻,10歲的多彬卻宣稱殺害了自己7歲的弟弟,而這一切又與多彬的母親智淑有關。感到後悔和抱歉的正燁,決定揭開多彬母親的真面目。
多彬小姐弟
不過,影片並沒有將重心放置在批判喪失基本人性的後母上。正如影片中的庭審所顯示的那樣,那個暴躁、可怕的女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根本就是扭曲的。在她看來,能給孩子扎頭髮、給他們買衣服、送他們上學,就已經是個合格的母親。至於母愛,對她來說連一個空虛的概念都不是。
因此,如果只是單純地展現家庭暴力的殘忍、不稱職父母的卑劣,只會讓影片的批判價值大打折扣。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人不配成為父母,問題在於,我們又能為那些可憐、幼小的受害者做些什麼?
影片開場,男主人公在參加律師事務所面試時就提到了一個經典案例——基蒂·吉諾維斯案。
在被害人被傷害的30分鐘內,有38個鄰居聽到被害者的呼救聲,還有很多人走到窗前看了很長時間。但最終,誰也沒有去救援,甚至沒有人行舉手之勞,打個電話報警。
這並非閒筆,相反,它帶出了本片的核心問題——部分受害兒童的不幸悲劇,並不是無可挽回的。社會的冷漠氛圍,才是讓他們萬劫不復的關鍵因素。
在本片中,多彬和弟弟的悲慘遭遇,不是沒有人察覺。那個兇惡母親的掩飾技巧,也實在算不得高明。只是,大家都選擇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多彬的老師明明看到孩子的脖子上有傷痕,卻藉故離開,不願意聽她的傾訴。多彬的鄰居親耳聽到了姐弟被毆打的聲音,卻不想介入以免惹來麻煩。就連本片男主,在一開始與姐弟倆的接觸中也顯得不情不願,之後更是差點為了更好的工作機會而放棄對多彬的保護。
該如何看待上述現象?在基蒂·吉諾維斯案裡,那些不作為的圍觀者或許不用負法律責任,但他們是否能經得起人性的拷問?可見,本片的意義不僅在於文本之內,還在向大屏幕之前的每一位觀眾發問。
如何避免類似家庭暴力慘劇重演?如何保證好心人行善「零風險」?當多彬在法庭上強忍著眼淚說出,「大人們從來不會幫助我們」時,相信所有人的心靈都會被震撼。
當然,過於突出影片的社會批判價值,也給本片的敘事帶來了負面影響。比如,雖然影片高潮處的情緒鋪墊非常到位,小演員的演技更是令人感到驚嘆,但不得不說,案件的解決完全是建立在巧合的基礎上。
如果沒有一樣關鍵證據的失而復得,男主或許根本就拿那個邪惡的母親毫無辦法。而用無巧不成書來填滿敘事邏輯,從來是文藝創作中的大忌。
更要命的是,本片的起承轉合全都在觀眾的預料之中。人人都知道,可憐的孩子一定是被冤枉的,男主一定會良心發現回來幫助多彬,而案件也一定會以一場慷慨激昂的演講來結束。相同套路在韓國電影中出現得太多,自然會讓人產生審美疲勞。
看來,如何平衡社會批判和藝術創作之間的關係,是值得電影人好好考慮的課題。畢竟,用力過猛,就會使一部電影成為現實的控訴書,而非具有審美價值的文藝作品。
但不管怎麼樣,願意冒著各種風險向公眾發問,向社會的陰暗面宣戰,韓國電影人的勇氣和責任感仍然值得欽佩。
聲明:我們是澎湃新聞文化娛樂部的微信公眾號,欄目官方微博為「澎湃有戲」,唯一的APP叫「澎湃新聞」。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有戲」欄目,未經授權,謝絕轉載。轉發朋友圈請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