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王校長率先註冊登錄了「中國好老師」平臺,我們學校也同時成為「中國好老師」基地校,老師們也陸續下載安裝了APP,成為平臺上的一員,我是其中之一。
剛開始,我不怎麼看,更不寫。有一天,王校長在平臺上建立一個群,我們學校的老師被邀請進群,校長還時不時的喊我們發微博。這麼多年,我們習慣埋頭教學,誰還看路啊,更別說動筆了。再說,就自己這點水平,寫點東西能露臉嗎?但是領導帶頭寫,要求我們也跟上。我只得試著下水,將教學中的一點感悟發微博上。結果,沒有多大動靜,我突然就放心了,誰看啊,就權當寫日記吧。
後來,我就堅持寫,寫教學中的亮點,寫教學中的不足,寫課堂上的小故事,寫學生的精彩瞬間……寫著寫著,就覺得可寫的東西很多,還上癮了,晚上睡覺前,就會把工作中的小感悟、小收穫、小困惑,用短短的一段文字敘述出來,沒有華麗的語言,但真真切切。
慢慢的,我開始對自己工作中的問題認真反思,用心思考,為什麼XX學生今天的學習興趣這麼高?為什麼XX學生今天的情緒這麼低落?今天的知識內容換個方式處理效果是不是會更好?XX學生今天課堂上勇於回答問題,應大加讚賞,XX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應該提倡,值得推廣…….太多的問題寫不完,太多的問題需要思考,需要改變。
開寫十多天之後,我打開微博,居然掛了個銅牌,有贊、有評論,還圈粉了,幾十個粉絲。原來,平臺中的小經驗、小反思、小困惑都是我們教學工作中遇到的第一手材料,不起眼,但很實際,那些實實在在的問題也都是我們的共性問題,可以探討,可以交流,可以評價,一些亮點可以借鑑學習。所以,每天早晨,我都會看看微博的動向,日子久了,卻成了習慣。
逐漸的,我開始深入關注這個平臺。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精彩紛呈的學習內容,專家講座、精品課例、第二課堂、育人案例、一線教師的教學心得,真能讓人豐富知識、增長見識、拓寬視野……
有一次,我看了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張春莉老師的一個講座——《讀懂學生學習過程的途徑和方法》。為什麼讀懂學生?從何處讀懂學生?怎麼讀懂學生?這正是我們教學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張老師就具體的案例為我們剖析了讀懂學生學習過程的途徑、方法、技巧和策略——讀內容、讀困惑、讀原因、讀生長點,而後量體裁衣,制定更為適宜的教學策略,採取更佳的學習渠道。這篇講座,我連續看了三遍,學以致用,立即付諸實踐,在課堂教學中試著運用,效果還真的不錯。學能所用,為何不學?諸如此類的學習內容太多,只要你想學,這裡都有。所以,工作之餘,我總喜歡泡在平臺上,跟專家近距離接觸,聆聽、學習、實踐,有困惑,還可以在平臺問答。
除了平臺上的學習資源,老師們之間也可以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每天教師空間都會有成千上萬篇文章更新,有閱讀分享、生活隨筆、教育感悟、教學心得。有時間,我就慢慢品讀,時間不足就直奔「文章精選」,即使一些碎片時間也能利用,隨時可學,隨時可交流。你學我學大家學,你評我評互相評,平臺是一個大家庭,互相關注,互相影響,互相激勵,抱團成長。
「中國好老師」平臺成了我們學習的園地,成長的搖籃,也激起了我們內心學習的欲望,有效遏制了惰性,大大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受「中國好老師」平臺上專家的影響,我也會在閒暇時間捧起一本書,研讀專家的教育理論,學習他們的教學技藝,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在此,我還要真心地感謝帶領我們走進「好老師」平臺的引路人——王校長,也似乎明白了校長當初的良苦用心。真可謂:好校長成就好老師,好老師成就好學校。我們需努力學習,快速成長,成為真正的「中國好老師」,為偉大的教育事業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