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接到一位市民打來的電話稱,他最近感覺身體不舒服,還有些咳嗽,於是就在自己家附近的鄉親大藥房,買了瓶枇杷膏,一瓶都快喝完了,才發現不對勁,令他非常鬱悶,到底是哪裡不對勁呢?
這位市民告訴記者,3月15號那天下午,來到這家位於向陽路的鄉親大藥房買枇杷膏。
市民說:「我一進去就跟她(導購員)說要京都念慈庵的枇杷膏,因為當時我也趕時間,我就讓她幫我拿,她過去幫我拿了以後,趕時間我就沒仔細看,然後付完錢我就走了。」
喝了一段時間後,市民竟發現自己買的枇杷膏跟印象中的有點不一樣。
市民說:「我就找出它的包裝盒,細看了一下,然後就發現不是京都念慈庵枇杷膏,然後上面寫的是保健品,不是藥來的,我當時感覺就是上當了。」
記者也仔細觀察了一下這瓶枇杷膏,從包裝盒以及瓶身來看,都看不出特別的地方,記者也嘗了一下枇杷膏的味道,發現味道也十分相似。
但是記者仔細看一下外包裝就會發現這個枇杷膏有貓膩的地方了,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外包裝上面的漢字說明,它寫的是念菴堂川貝枇杷膏,而且在這個標籤上面,它寫的是保健(食)品,並不是我們所在藥店裡面購買到的那種藥品。
記者在正規藥店買了一瓶「京都念慈庵牌川貝枇杷膏」,帶著報料人買的念菴堂川貝枇杷膏,走上了街頭。
這位市說:「這要是不仔細看還真是分辨不出來,不仔細看分辨不出來,就是幾個比較大一點的字一看就覺得是一樣的,沒有仔細去分辨它。」
還有市民說:「感覺一樣,差不多,應該有(可能混淆),因為一般我都是別人介紹,然後我就買了。」
隨後,記者也來到一家鄉親大藥房說要買枇杷膏。
導購員並沒有直接把枇杷膏給記者,而是把記者帶到了貨架旁,記者在貨架上見到「念菴堂牌」枇杷膏擺在了醒目的位置,而「京都念慈庵牌」的枇杷膏卻沒找到。
藥店導購員說:「這個(念菴堂)有西洋參的,不是,這個是念菴堂的,(和念慈菴相比)它這個是有個西洋參的川貝枇杷膏,它有西洋參。」
導購告訴記者,這兩個相似的牌子功效也是相似的,可以放心服用。但當記者帶著兩瓶枇杷膏來到報料人購買枇杷膏的向陽路鄉親大藥房,卻得到另一番解釋。
藥房負責人說:「不好意思,因為我導購員說的不同牌子,你沒到(或者)誤解了,我會教訓我的店員,就是說一定要和顧客說清楚,這件點事情,一個是保健(食品)一個是藥。」
藥房負責人表示可以退貨並退回差價,但對於剛剛記者在別的分店看見保健品和藥品放在一起的情況,藥房負責人就表示
藥房負責人表示:「和保健品放在一起?應該是保健品不在一起的吧,保健品放在保健品這邊吧,因為我們都要定期檢查的。」
而且一個保健品,一個是非處方藥,有著本質的區別,消費者容易弄混,難道藥店工作人員也不知道嗎?這樣也太不專業了,萬一市民吃錯了藥品,後果不堪設想。
那麼,大家去藥店買東西的時候,是否也遇到一些貓膩,記者也去到其他的藥店進行一番調查。
記者首先來到位於惠民北路的這家藥房,記者走進店內,嚮導購諮詢有沒有平常藥用的維生素B片,不料店員拿出一瓶花花綠綠的東西。
藥店導購告訴記者:「(這個是)維生素B,買一送一的嘛現在,一瓶可以吃三個多月。」
當記者說:「這個是保健食品,但是我買的維B是平常我們見到的,小小瓶的那種。」
藥店導購卻說:「一樣的,那你買一送一算起來怎麼會貴呢!」
平常一瓶維生素B片,頂多也就是2塊錢,但導購塞給記者的這瓶,卻要99元,即使買一送一,價格同樣不便宜。
藥店導購說:「還有更貴的,那些的話吃得夠多,(維C)也是這樣的。」
一家藥房連最普通的維生素B、C片都沒有,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記者繼續前行,來到了位於新華北路的一家藥店。
藥店導購說:「就在這裡了,不就是維B呢,很小瓶那種不是天然的,這種是天然的,天然的每天吃兩顆就可以了。這個是水果植物提煉的,那些是藥物化學成品提煉的,這些就可以長期吃,對肝腎胃都沒有副作用。」
記者去了幾家藥店,只有這家華康元健康藥房是按照要求,把維生素B片遞給了記者。
藥店導購說:「(這個)1.5元。」
在日常生活中,市民又是否遇到了這些導購的忽悠行為呢?
一位受訪市民說:「有時候有的,會推薦。」
還有市民說:「(民間藥房)騙了我,買了7000多塊錢藥,說保證好,是用來治療糖尿病的,不好的話全額退款,說話不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