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早這一帶有一座龍王廟,所以這條路其實是叫做「龍王(廟)路」。在吳語中,「王」字的本土念法是ghiāon(或者寫yāon),音標/ɦyɔŋ/。廟現在應該是沒了,只剩下路名。但是路名在寫成文字的時候,寫成了發音比較接近的「陽(ghiān,或者寫yān,音標/ɦiaŋ/)」字。據說還有別的帶王字的地名,好多都寫成了發音是ghian的字,比如一些「王家」之類的就會寫「楊家」。
一般認為,中古漢語裡,「王」字發音(用吳語拼音寫)是ghiuang,其中的iu約等於普通話的ü。發展到現在的北方話和普通話裡,丟失了gh聲母,ü變成了u,丟失了i,所以發音就是uang。而吳語中保留了gh聲母,iu被模糊地保留(也可以說保留了i,丟失了u,不同的資料裡有不同的寫法),ang成了aong,所以發音就是ghiaong。至今在吳語區各地,仍有很多姓王的人,把自己的姓念作ghiāon。但畢竟在中國,王是大姓,千百年來一直有其他方言區的王姓遷入,加之官話的強大影響,越來越多的王姓人士也說自己姓ghuāon了。現在說姓ghiāon,容易被誤解為姓楊。黃王不分,也成了大家都以為的吳語特徵之一。(類似的還有吳姓,越來越多的吳姓說自己姓gh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