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臺積電文學獎首獎得主費瀅(左3),副獎得主馬恆臻(左2)、楊君寧(右3),接受臺積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繁城(左1)及決審委員朱天心(右1)頒獎。(本報系資料照片)
林俊穎兩岸文學獎中,臺灣作者一向很難在大陸佔一席之地;但臺灣的文學獎,近年則不乏大陸青年作家身影,甚至有「大舉壓境」的趨勢。經常擔任文學獎評審的作家林俊穎和九歌出版總編輯陳素芳均指出,兩岸作家的寫作風格有著微妙旳差異,迎向這股「刺激」對臺灣創作者而言是好事。
本屆臺北文學獎年金得主楊君寧,是位天津女孩,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臺港文學研究博士生。她除了此次拿下年金獎而獨得40萬臺幣的獎金,2013年的臺積電文學獎亦曾贏得副獎。林俊穎長期觀察楊君寧的作品,他指出:「看得出她是學術出身的文藝青年,對臺灣文學作品的喜愛可能更甚於大陸作品。」
臺純文學已漸褪去
相較之下,有著傳統底蘊和未間斷的文學傳承的臺灣年輕作者,林俊穎卻明顯感受到「代溝」。「臺灣年輕作者普遍對『文學』不耐煩!」林俊穎說。
「以我們四年級的寫作者來說,一路從章回小說看到五四、白先勇、張愛玲……。但現在20、30歲左右的年輕人,對於大他們10歲以上的作者就不愛看、不耐煩。總覺得文學就是要說個動聽或冒險刺激的故事。」林俊穎感慨,新生代的作者在這樣的氛圍下,作品往往傾向類型小說,而純文學中精緻、講究以及抵抗庸俗的部分卻逐漸褪去,反而在如楊君寧這樣的大陸作者身上找到蹤影。
林俊穎特別強調,身為作者,大部分的時間其實是讀者,耐煩而廣泛地去閱讀,仍是創作者很重要的一環。
兩岸小說傳統不同,也影響新生代作家的取材和文風,陳素芳指出:「大陸小說總是把心裡的話刨個乾淨,大量的言說傾瀉而來,讓人感覺目不暇給。」另一方面,總是在大的時代或議題下書寫,故事性強。「臺灣重蘊藉、氛圍,白描較多。」小生活、小日子的抒發也較多。
由文學獎落實到出書來看,陳素芳指出,兩岸都已走到瓶頸,因此相互的刺激,有助於探索兩岸讀者對小說,尤其是短篇小說的口味。
陸年輕作家跳躍快
林俊穎以2013臺積電文學獎首獎得主,來自江蘇、目前在巴黎攻讀博士的費瀅作品《東課樓經變》為例指出:「大陸年輕作家的跳躍速度超乎想像,已和莫言、王安憶、蘇童那一代帶有話本範兒的說故事方式大不相同。」面對大陸新秀作家陸續在臺文學獎拿到優異成績,林俊穎說:「不用心急,也不要負氣或沮喪,創作是長遠的道路,多看看別人的蛻變是很好的借鏡。」
在兩岸文學話語權的角力上,林俊穎認為臺灣新銳作家與其焦慮,更重要的是「老老實實做個用功的讀者」,把自己浸淫在文本書海中,而臺灣的自由多元仍會是很好的觸媒、利基。他強調:「文學創作可以訓練,但沒有捷徑,一切回歸一句話,如莊子所言:『請循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