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啊媽媽 再見啊媽媽
軍號已吹響 鋼槍已擦亮
行裝已背好 部隊要出發
你不要悄悄地流淚
你不要把兒牽掛
假如我在戰鬥中光榮犧牲
你會看到盛開的茶花
山茶花會陪伴著媽媽……
這是《再見吧,媽媽》這首歌的歌詞,也是沈金良烈士最後留給家人的遺言。
關於沈金良烈士的事跡,記載不多。但他的這封信,卻是湖州民政局搜集到的10多封年輕英烈的家書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封,一看就讓人淚崩。
「再見吧,親愛的哥哥,再見吧,親愛的爸爸,再見吧,親愛的媽媽……哥哥,我如果戰場犧牲的話,請你收到包袱的話,最後請唱一首歌,唱《再見吧,媽媽》這首歌,也代表我唱給爸爸聽媽媽聽。」
看著沈金良那張稚嫩的照片,再讀著那句「再見吧媽媽」,你無法想像,當時寫下這些話時,這個剛只有20歲的出頭的小夥是怎樣一種不舍、愧疚而又視死如歸的心情,小小年紀的他在奔赴戰場前,早已做好犧牲的準備,只能用一首歌曲作別,希望能帶給母親安慰。
遺憾的是,我們找不出更多關於他的資料和故事,只能從一位曾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溫州籍老兵、現年55歲的胡建光的回憶錄中,尋找到沈金良當時寫這封信時的影子。
「1984年的7月15日,正好是周六,我和戰友都在營房裡休息。突然傳來緊急廣播,讓大家緊急集合。在會場,首長只講了一句話:『我命令你部做好戰鬥準備!』回到連隊,大家第一件事就是趴在行軍床上寫遺書,然後放進隨身的背包裡。當時營房裡一片安靜,只聽到沙沙的寫字聲。角落裡,有一個年齡最小的戰友在輕聲哭泣。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卻沒有害怕。」
想必當時的沈金良也是如此。只是這封信終被送到了家人手裡。
在炮火中開平路機的沈金良真正是用身體鋪路、以血肉築牆,用生命寫下忠誠,用鮮血捍衛了祖國的尊嚴與領土完整。
一封封家書、一張張年輕稚嫩的臉龐,承載的不只是烈士遠去的故事和背影,更是民族的骨氣和靈魂。無論事跡記載是多是少,無論是立下赫赫戰功的殺敵將士,還是那些默默無聞的無名英雄,他們每個人都應該被我們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