薔薇科薔薇屬的植物,在歐亞大陸的東西兩端都有悠久的栽培歷史。中國的薔薇栽培可以上溯到公元6世紀,至遲到宋朝就已經遍布全國。宋人徐積《詠月季》有句雲,「曾陪桃李開時雨,仍伴梧桐落葉風」,解釋了 「月季」這個名字的由來,即「月月開花四季不輟」的意思。這個古老品系對應的物種學名是Rosa chinensis,但在今天「月季」所指早已不限於這一個物種。中國對現代月季的重要貢獻還有巨花薔薇R. gigantea,以及它和月季的自然雜交後代香水月季R. × odorata。
月季R. chinensis,時至今日,這個種在中國的栽培依然非常普遍。圖片:wiki commons
巨花薔薇R. gigantea,在中國西南地區常見野生。圖片:oldtearoses.wordpress.com
在歐洲,最早對薔薇的記載大約是在公元前9世紀。洋大人倒是一直也在培育薔薇品種,奈何種質資源貧乏。直到18世紀末,歐洲栽培的薔薇都來自法國薔薇R. gallica、百葉薔薇R. × centifolia和突厥薔薇R. × damascena這三個種(後倆也是雜出來的),而它們最致命的缺點就是一年只開一次花,這個缺陷在中國月季傳入之後才得以彌補。
野生的法國薔薇R. gallica。圖片:wiki commons
突厥薔薇R. × damascena。圖片:wiki commons
1789年,屬於R. chinensis的品種「月月紅」和「月月粉」傳入英國;1809年和1824年,屬於R. × odorata的「彩暈」和「淡黃」兩種香水月季分別傳入英國。這兩個品係為歐洲的薔薇育種帶來了一年多次開花和微酸的「茶香」(區別於百葉薔薇、突厥薔薇以及玫瑰的甜香)這兩個重要的性狀,洋大人為此歡欣鼓舞。彼時正值第二次百年戰爭,野史有雲,為了讓這些中國月季東渡英吉利海峽,掐得你死我活的英法兩國特意停戰了一天。
中國月季來到以浪漫著稱的法國以後,就和本地土著過上了一天兩次、有時三次的淫亂生活。不過,對於薔薇這類木本花卉來說,選育優良性狀的過程是比較長的。直到1837年,法國人才獲得了名為「雜種長春月季」(Hybrid Perpetual)的品系,而且這個品系多少有點名不副實,一年最多只能開兩次花。又過了30年,法國人用香水月季和雜種長春月季選育出了第一個雜種香水月季品種La France(瞧瞧這沙文主義的名字……),真正的現代月季才算是誕生了。
R. 'La France',第一種雜種香水月季。圖片:wiki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