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麵的風俗與節氣、氣候、農事有關。在滴水成冰的嚴冬,吃一碗熱騰騰的雞蛋掛麵,才算是過了一個冬至。
在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如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
現山東滕州一帶,冬至這天被稱作數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數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番薯湯果是寧波人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一年的黴運全部「翻」過去。湯果也被叫做圓子,取其「團圓」、「圓滿」之意。
姑蘇地區對冬至非常重視,姑蘇地區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願。
在北京,有句諺語叫「冬至餛飩夏至面」。過去北京有冬至吃餛飩的說法,餛飩這類象徵團圓的食物可謂是冬至餐桌上的首選。
冬至各地飲食風俗不一而論,但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嚮往,全國人民都是一樣的。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的節氣,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說法。
在飲食調養方面,宜食一些清淡的食物,不宜吃濃濁、肥膩和過鹹的食物,還不可過食太過辛辣刺激的食物。冬天陽氣日衰,脾喜溫惡冷,因此最好吃一些溫熱食物來保護脾腎,吃飯也最好是少量多餐。
冬至到小寒、大寒的這段時間,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在此期間應注意養生「冬藏」。要注意防寒保暖,儘量減少不必要的戶外活動。
如果外出,應特別注意頭部和足部的保暖,以防發生凍瘡。天氣寒冷時,最好還要戴上帽子、口罩、手套避免寒氣的侵入。